云南个旧:跨越两个工业文明时代的经典城市

发布时间:2014-04-11点击数:2749

                    云南个旧:跨越两个工业文明时代的经典城市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三卷载:“个旧,中国云南省第二大城市,著名的锡都。”这座人们通过中小学课本耳熟能详的工业之城,这座被崇山峻岭阻隔在西南边陲的云南省重镇,当因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似乎有些突兀地展示于初访者面前时,其现代文明水准和赏心悦目程度,可用叹为观止加以形容。完全没有笔者自昆明而来的近4小时旅途中,几次设想的情形:凋敝杂乱的矿区,属于几代历史遗迹的黑暗棚户式住宅群。
    只见艳丽的高层楼宇层层叠叠依山而立,环绕着宽广而洁净的金湖水面;绿荫的街道、绿茵的广场,熙熙攘攘、繁华而一尘不染的闹市;从海拔2000多米巍峨的老阴山巅,俯瞰夜间流光溢彩的城市全景,不禁让人数度在心中比较曾历游过的中外现代化大城市,也开始对个旧市跻身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绿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行列有所信服。
    然而,真正产生深刻印象的,还是在参与云南省市两级组织的“社科专家锡都行”的调研活动之后。
    中国传统工业文明的经典地域
    个旧市重视探求城市的“生命证据”,不为“享誉海内外”的虚名而留步,近年来做了众多富于成效、却不太为人所知的基础考察考证式研究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社科专家们到达个旧市区,第一时间接到手中的沉甸甸的文献,便无言地说明了这一切。它们包括《锡映千秋》、《锡都史艺文集》、《卫生城市  中国锡都》等书籍,包括《个旧市概况》、《个旧市锡文化概览》、《个旧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个旧市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十余份资料。要知道,这是总人口仅45.3万人的小城的文化准备与文化努力。
    高密度的调研与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了个旧市在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传统工业中的位置。此地5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兴起了锡、银、铅等金属采掘冶炼业,东汉即形成规模,此后连绵不断。清代为兴盛时期,那以后个旧锡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因占全国锡产量和出口量90%以上,世界锡储量的27%,而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大名鼎鼎的重镇之一;也是最早的因官资外资介入而使用机械化生产方式、而成为开展国际贸易的工业基地。系列的史料和遗迹,让个旧获得“中国近现代冶金工业活态博物馆”的称谓。
    个旧市重视对代表千年锡文化传承的文化遗存的维护工作,在抢救性发掘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其全面而深入地保护修复的相关文物遗迹中,不乏特点独特、功能独特的项目。如全国唯一的“省内会馆”——云庙(又称云南省会馆),不仅建筑、供奉有锡都特色(曾有矿王庙),原有功能更是瞩目:滇籍工商业主商议、销售、转运“大锡”的场所,个旧的经济、金融中心,商会、厂业公会、税局、银行、金库等所在地。又如已从公安系统“看守所”“戒毒所”回归的“宝丰隆”旧址,占地上万平方米,建筑中法合壁;原为民国年间锡业巨贾所有,既为家宅,也是有规模的冶炼炉坊,更是锡等金属交易的场所;个旧市计划将其立项修复后辟为冶金史博物馆。再如条件良好的采空矿区,曾经数十年实际运营于滇越铁路上的最小火车——“寸轨”机车及其设施系统,随时可以稍做配套与运行修缮,就加入到展示传统工业文明的岗位上。
    至于个旧市郊,那山间依稀班驳的“秦五尺道”,百年之前尚有8000余驮马穿行于上;那种古道、马帮、马店、村寨的风情,并不遥远。古道尽头是曾经繁盛于清末明初的国际水道起点“蔓耗”镇。从这个高原码头上船,可直抵越南河内,当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创下边境国际贸易的辉煌。
    由青铜文化到最现代的IT产业都无法离开的金属锡的文化链条,在个旧小城留下星罗棋布的“文化点”。几代城市的文化建设者的不懈工作,开始让这个人类的、也是中国的传统工业文明经典浮出水面。
中国当代工业文明的经典城市
    高层建筑之多和闹市之繁华,仅是个旧市现代文明的一面;公共文化设施数量档次的迅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较之众多比其规模更大的内地城市的先进,则是另一面。个旧人近几年兴建的金湖、环湖步道、大型音乐喷泉、体育场、游泳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阴山登山大道等文化设施鳞次栉比;而且,无论是云庙、宝华山公园、登山大道,还是金湖景区、文学林,都在保持良好管理和清洁的基础上向市民免费开放。这对于一个财政总收入6.8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仅3.03亿元规模的政府当局,其在文化建设投入管理上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显而易见的情况,还有个旧市委市政府文化建设热情不减,文化产业择优快速发展的抱负。经历工业文明熏陶的个旧人,用于文化振兴的决心和作风,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焕发出别样的风采。
    如果讲发展文化经济要件之一的“较高水准及唯一性原则”,对于跳动着千年工业血脉的个旧,还是其独有的工业文明地位和资源。累计探明的800万吨锡、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储量,1.7万亿元的资源价值,占当代中国锡产量45%、世界的1/4的“最大”锡源基地的社会位置;直下400米深度的竖井,大规模和现代化的矿区、选矿厂、冶炼过程;古时称为“义侠”,民国叫作“砂丁”,如今冠名“矿工”的生活工作情形;加上往昔输锡出口的滇越线上,“寸轨”列车在山谷的回声;水量充沛、另一方景致的红河风光等等。沿着锡都历史的文脉,中国当代文明的经典小城,再率领虽然与周边县同质、却依然婀娜多姿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北回归线地区3000余种的动植物文化,以及地方特色的传统文物文化,已然足以构建今日与明天的产业替代、中心置换的框架,为锡都可持续的文化经济繁荣谱写新的篇章。
    个性怀旧、触摸中国锡都文脉的产业架构
    个旧人认准以两个阶段工业文明的经典化,作为今后建设目标的文化志向。那么无论其实现之路多么崎岖、初期效果多么不明朗,其意境颇值得赞赏。因为增强“软实力”,使城市以文化和文化经济来安身立命,将是许多地域和城市的必由之路,在矿产资源终究会走向枯竭的城市尤为如此。但是,文化、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大忌是雷同,其生命力在于保持有感召力和世界眼光的相对差异性,也就是人见人爱的特色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项目。对于一个偏远地区,还要让市外、省外、国外人知道和得到你拥有的品牌性“文化经济提供物”的渠道。个旧市在这些方面还须做出极大的努力,需要走出一段能卓越展示自己文化见识和文化自觉的创新道路:包括用积淀最厚重的传统工业文明为旗帜,用汇聚较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当代文明为基础,以素质完善、细节完善的文化项目群所构筑的体验链和服务流程为载体,给愿意触摸中国锡都文脉的文化探访者提供一次神奇的经历,让个旧在收获美誉的同时,收获特色文化产品与服务创造的综合文化经济的成果。
    有了可行性很强的文化志向,有了工业文明造就的决心和执行力,个旧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上一篇]:在继承中创新----个旧市工艺美术厂
返 回[下一篇]:“锡工艺与健康生活”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