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梯田非“好汉”

发布时间:2014-03-25点击数:2160

                     不到梯田非“好汉”
                         首届哈尼梯田国际摄影双年展全纪录
    3月18日至20日,首届国际摄影双年展活动在元阳县新街镇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两百多名摄影爱好者参加了活动。用相机做载体,向全世界推介哈尼梯田文化,成为他们此行的目的。
     一次艺术的盛会
     18日,双年展摄影活动在元阳新街镇启动。此次活动分为梯田走秀现场摄影比赛和手机摄影比赛。今后活动每届为期两年,第一年为创作时间,第二年则为摄影展览。
来自云南摄影家协会的李昆对此次活动也有很高的评价:“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就来到了元阳,那时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非常的壮观”。
    “不到梯田非好汉。”李昆说,当他来到元阳以后觉得元阳比长城还要壮观,因为他觉得这是活的艺术,是一项非常壮观的工程。  
另外一方面李昆感慨,哈尼梯田如此庞大的工程在世界上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如何保护梯田文化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此次摄影活动在宣传哈尼梯田的同时,保护和发扬哈尼梯田文化成了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还有这里的人引起了他的关注,正是这样一个勤劳而聪慧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农耕艺术,他们才是这些梯田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将会是摄影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旋转在梯田上的舞蹈
    19日,摄影展现场摄影比赛在元阳新街镇全福庄景点进行,当天的游客和参赛者将比赛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只听见主持人一声令下:“比赛开始”,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握紧手中的相机,准备抓拍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比赛开始后,世界各国模特们穿着各式服装伴随着音乐慢悠悠地走在梯田埂上,此时他们成为了哈尼梯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位摄影师不停地将镜头丢给她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现场摄影比赛时,摄影师们似乎不敢大声说话,好像怕打破这些个美丽的画面。来自四川的摄影师李雨明说,很有幸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美丽的哈尼梯田再配上穿着各样服饰的模特,那种美不可言语。
    哈尼梯田长文化
   “梯田里不光长大米,还长文化。”王清华说。
在19日的“哈尼梯田文化”讲座中,来自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的教授王清华给在场的摄影师们全面讲解了哈尼梯田和哈尼人民的内涵文化。
    讲座从梯田的起源开始讲解,同时与外国多个著名文化遗产进行对比,从多个角度对哈尼梯田进行了评价。
王清华研究梯田、拍摄梯田已经有30年。他说,拍了30年还是拍不够,因为哈尼梯田随着季节在改变,不同的气候都有不同的美,叫人拿起相机就舍不得放下。
   “哈尼梯田展出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项内在的文化,具有科学、审美、人文价值的世界遗产,它是哈尼文化的文化核心,又是哈尼人民生活的轴心。”王清华说,所以人们在观看拍摄哈尼梯田的时候,其实是在看哈尼族千年来的生活和文化结晶。
   “多依树”上旭日升
   “快看,太阳出来了!”听到有人在人群中喊,瞬间100多台照相机镜头一起对准了远方的天空,只见红彤彤的太阳开始一点点露出了头,不时有人赞叹“太美了!”
    20日,元阳新街镇多依树观景点迎来了特殊的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一同在此观看日出,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来到美丽的元阳观看哈尼梯田。
    七点三十分整,只见太阳开始露出了头,将一抹红霞撒在了梯田上,霎时间“喀嚓喀嚓”的拍照声响成一片,大家都想将这幅美景放到自己的相机中。
    来自山西的游客陆大爷今年68岁,搞摄影已经有30多年,这次是和他所在的摄影团第一次来到这里,“实在太美了,难得一见,确实是人间难得的美景,不过今天遗憾的是下面的云海没有上来,不然可以更美的!”
    对于哈尼梯田的前景,陆大爷还说出了自己的期望:开发哈尼梯田是应该的,但是不能过度开发,如果破坏了哈尼梯田原来的内涵那就不好了,应该尽量保存它原有的内涵文化,让来到这里的每个游客都能感受到那份真善美。
    经过几天以来的参赛作品收集,评委收到手机摄影作品3200件,现场摄影作品1050件,手机摄影比赛共有32名参赛者获奖,现场摄影作品则产生了1名金质收藏奖,两名银制收藏奖,3名铜制收藏奖。
20日,手机摄影和现场摄影比赛活动圆满结束。

 

[上一篇]:云南白酒突破方向
返 回[下一篇]:云南省副省长和段琪到蒙自调研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