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器文化

锡器文化

武安锡器

发布时间:2014-09-24点击数:3727

                   武安锡器加工工艺
    锡是大名鼎鼎的“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便发现并使用锡了。在我国的一些古墓中,便常发掘到一些锡壶、锡烛台之类的锡器。据考证,我国周朝时,锡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了。其实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是金,但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最早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金属却是铜和锡。锡和铜的合金就是青铜,它的熔点比纯铜低,铸造性能比纯铜好,硬度也比纯铜大。所以它被人类一发现,便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这便是“青铜器时代”。
    这里我不详谈这些和 “锡” 有关的大题材,只想说说和我们过去老百姓日常饮食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手工业——武安锡器加工业。
由上面可知,既然金属锡的利用有很长的历史了,那锡匠的存在时间也不短了,他们活跃于我国历史至少2000多年,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他们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究其原因,无非是科学技术的发达,铝制品、塑料制品以及玻璃制品既便宜又轻巧,而且样式也合乎现代人的需求,而锡制品成本较高,制作烦琐,样式陈旧,分量较重,被铝制品、塑料制品以及玻璃制品所取代也就在所难免了。
锡制品被取代了,那锡匠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武安锡匠的生活和历史沿革
    在武安,相对别的村庄,锡匠最多的村庄当属南小河,好几个家族世代为锡匠,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锡制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才没有人从事这门小手工业了。在南小河,锡匠的后代还有几人,锡匠用的工具还有一些,为了使锡匠这门手艺不至于失传,武安民间文艺家协会担当起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任,笔者多次去南小河采访锡匠后人,写下此文,以飨后人。
    南小河,紧在城南边儿,玉带河南岸,旧时代属比较贫困的村庄,房屋大多以河卵蛋为材料建筑而成,村人多“挑八股绳”的收破烂者(也叫逃荒担子,多时达四五十个)和出卖苦力的装卸工。姓氏以柳、李、齐、韩为大户,锡匠主要是柳、韩、李、孔四家,从业人数还占不到全村的十分之一,其中只有韩姓(韩何庆,技艺精湛,算是业内的名家)一家几代人在城里南关街开过铺子。从业的主要形式为担担子走街串村,在城里开铺子和在村里坐庄的不多。谈到这行业,村里的李全荣老人说:这门手艺本村柳姓最先从事,明代移民,老祖宗从山西把这门手艺带到了南小河, 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咱们的活儿与河南道口的“点铜”活儿不一样,咱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保持至今。担担子走街串村干锡匠,是个受罪活儿,说句不好听话,就是要饭生意,赶个嘴,顾个生活,发不了大财。有一次在外忙了一年,往村里赶,走到南关街饿了,想买点东西吃,可家家门面关门,什么都买不到,一打听,原来是大年三十儿了,你说苦不苦。我那时和我父亲,还有一个本村姓柳的叔叔经常出外做活儿,一年四季不回家,担两个担子,一个担风箱和小柜子,柜子里放做活儿的工具和样品,另一个担子担着行李被褥和锅碗瓢盆儿。主要去处是武安西部,没有出过武安。到达某村后,找人多的地方落脚,那地方五行八作的人都有,比如补锅的,张罗的,做小买卖的。我先去沿街呼叫,招揽生意。生意来了,我父亲和我叔叔就开始做,我边看边学。那时活儿很多,一呼叫主家就都出来打用品了。如果主家要求送货上门,我还要记住门口,给人家送过去。人们打造的用品最多的是锡壶(酒嗉子)、蜡台(蜡签子)和茶壶,其中蜡台(蜡签子)和茶壶这两样是当时武安出嫁闺女时的常用陪嫁品。除此之外,还做吸壶,碳火盆儿,锡碗,锡酒杯、暖脚用的扁圆暖壶。我们锡匠自己不带料,谁打东西谁自己拿锡料,那些锡料主要是废旧的锡壶和锡蜡台。我们的收入主要是小米,给现钱的不多,一个锡壶5斤小米,一个蜡台也得30多斤小米,每斤小米当时市场价为8分,一年我们三人除了自己吃喝也就挣七八百斤小米,米挣多了,就卖给当地人或见到本村赶车的人让其捎回家。吃饭问题自己解决,因为自己带有火和锅碗,又有挣的小米,吃饭问题就解决了,只是伙食单调一点儿,上顿下顿吃小米,不是干的就是稀的,现在想想那时常吃的小米干饭就小葱拌豆腐,依然回味无穷。住宿,冬天主要是住店和借宿,夏天随便找个地方也就将就了。谈到收徒问题,老人说:“因为武安这行业,收入不高,很受罪,工艺也不是太精细,也没什么保密的,所以收徒门槛不高,并可以外传,只要人品好,和师父关系好,帮师父干点儿活,在干活中师父便慢慢教会,我的父亲就是跟柳姓锡匠学的手艺,当他师父去世时,我父亲为他师父披麻带孝,可见感情很深。”
    1945年武安解放后,不管是担担子的,还是在南关街开铺子的,都继续以此为生,直到1953年公私合营以后,这行业才出现了变化。当时在南门外成立了黑白铁加工社,后又改集体性质的企业,叫武安县五金厂,南小河的锡匠都被公私合营了,成了黑白铁加工社的工人,黑白铁加工社主要生产各种铸件以及黑白铁(洋铁片)加工,对锡器加工并没有兴趣。锡匠们也自然纷纷改行,干起了其他手艺。至此,锡壶业开始走向衰落。其原因第一是因为锡匠都进了工厂,无人再去走街串巷呼叫着或开铺子打造锡器了,即这一行的干家儿没有了。第二是此时出现了黑白铁加工业,洋铁壶,洋铁桶,洋铁勺等铁器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老百姓对锡器的依赖程度减小了。第三是社会习俗有所改变,以前出嫁闺女都打个茶壶啦,蜡签子什么的,现在解放了,陪嫁物品的种类有所改变,这两样东西已不是陪嫁必须的了。虽然没人做锡器了,但老百姓并没有停止对锡壶,蜡签子等锡器的使用,那些祖上留下的东西依然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时候拿出来用用。
    文革期间,在极“左”路线的统治下,个体经济无从谈起,做为小手工业者的锡匠,或在工厂劳动,或在家务农,想搞个体加工想都不敢想。一直到文革结束,政策有所松动,南小河的一些锡匠才偷偷在家制作了一些锡器,到城里南关街摆个小地摊儿来卖,一个小锡壶,价格也就六七毛钱。改革开放后,倒有几户还想进行锡器加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都不干了,原因是,塑料制品,铝制品,瓷器,玻璃器早已充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锡器被挤出了市场,没有生意可做,挣不到钱,谁还干这一行呢?至此,武安锡器加工业和锡匠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对锡器的使用,只有祖辈留下的蜡签子过年时用一下,其他东西都被人们丢弃在一边,不再使用了。
    二、锡的性质和种类
    我国主要产锡区是云南和广西,其次为广东,湖南和江西。云南的个旧被称为“锡都”。
    通常锡(Sn)是银白色微带蓝色的软金属,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形状的金属制品,也常用来焊接金属,用途颇多。原子量为118.70,密度5.75g/cm3,比重为7.3,熔点231.89℃,沸点2260℃。锡具有延展性大、抗腐蚀性好、熔点低、沸点高的特性。锡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不易被氧气氧化,所以它经常保持银闪闪的光泽。锡很柔软,用小刀能切开它。锡无毒,人们常把它镀在铜锅内壁,以防铜温水生成有毒的铜绿。牙膏壳也常用锡做(牙膏壳是两层锡中央着一层铅做成的)。近年来,我国已逐渐用铝代替锡制造牙膏壳。
    锡有三种同素异形体:灰锡(α体)、白锡(β体)、脆锡(γ体)。我们日常所见的锡制品都属于白锡,白锡是银白色金属,有延展性。在武安,锡匠往往把“锡”称为“铁”,锡匠称为“白铁匠”,估计和白锡有关。焊锡,一般含锡61%,有的是铅锡各半,也有的是由90%铅、6%锡和4%锑组成,焊锡有“焊尽世上裂痕,弥合人间鸿沟”的美誉。在武安锡匠那里,锡的分类并非以上分法,他们仅仅针对白锡来分,根据白锡的纯度把其分为高锡(高铁)、中锡、下锡三大类。根据锡片上的花纹,可以分成竹叶铁和点子铁,其中点子铁又可分成大点子,中点子和小点子三类。高铁颜色发黄,花纹大,表面光滑,用手掰或牙咬时,发出沙沙的“锡叫”声。中锡纯度稍次之,含铅,锑,及少量杂质,所有的焊锡必须用中锡,其他都不能用。下锡含杂质更多,发黑,用手掰时无沙沙的“锡叫”声,易折断,被称为“羊脆”。
    三、“锡疫“和“锡叫”
    13.2℃~160℃是白锡最舒适的温度,平常的白锡为金刚石晶型,可在13.2℃时极缓慢地转变成灰锡,当温度远低于零度时才有明显变化,而在-48℃时变得最快,变为灰锡时锡制品完全毁坏,此时锡的晶体结构也会发生重新排列,原子之间的空隙加大,膨胀造成的内应力使金属锡碎裂成粉末。首先在银白色的锡金属上出现一些粉状的小点,小点逐渐蔓延扩大,变成小孔,小孔也继续扩大,“溃烂的瘟疫”慢慢向整个金属蔓延,最后,边缘也分崩离析,全部的锡金属变成了一堆灰色的煤灰状粉末。温度越低,这种转变越快。而且,这种瘟疫还具有传染性,白锡若沾上灰锡,哪怕只有一点点,即使不是在低温下,白锡也会像被染上了病一样,开始腐烂,直到整块白锡全部毁掉为止,就像得了瘟疫一样。因此,人们称这种转变为“锡疫”。这是因为灰锡更稳定,灰锡原子的外层电子还会影响白锡的结晶,使白锡的结构也发生变化。
     在南小河采访,问及这种现象,那些相当年的老锡匠,纷纷摇头,说哪有那种事,这么多年,经历多少春夏秋冬,也没见哪个锡壶或蜡台变成粉末。我说不是没有这种事情,而是我们武安冬天温度还不够冷,必须到-48℃时才能变成粉末。
    锡还怕被弯曲。当锡棒和锡板被弯曲时,会发出一种爆裂声,令人毛骨悚然,人们称此为“锡叫”。这是由于锡晶体内分子排列的错位,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对这种现象,还真有,南小河的张明太拿出一块锡板,使劲掰了掰,还真发出沙沙的响声。
    160℃以上时,就会因受不了炎热,而转变为一碰就碎的脆锡。这是因为这个温度使锡发生了晶体结构的变化,为正交晶体。曾经有人用一根锡条给人施加烙刑,可是锡条刚碰到被施刑者,就因高温而粉碎了,结果,被施刑者逃脱了一场残酷的刑罚。
    四、锡器加工业和补锅业之对比
    一、规模和人数
    锡匠在武安以南小河一村为主,而且村中仅有四姓从事此业。其他,全县就城里一街和河渠各有一家,从业人数多时也只有二三十号人,少时只有十几个人。而解放前的补锅业从规模和人数上都远远超过了锡器加工业,武安西部的西庄,南庄,团城,营井,东西万安等好多村都有大部分人从事补锅业,全县约有补锅匠3000多人。
    二、行走地域
    锡匠的活动范围以武安本地为主,向周围安阳,邯郸,长治,邢台等地辐射,据说南小河只有一户柳姓从武安来到邢台平乡落户,才把锡器加工业发展到了那里。主要原因是锡器加工业并非武安独有,别处锡匠甚或比武安锡匠更强,比如和武安很近的河南道口锡器,就全国著名。补锅匠的腿长,其行走范围是:北方数省全踏遍,包括东三省,直豫鲁,山陕甘,内蒙等地均有补锅匠的足迹。
    三、史书记载
    1940年版武安县志,对南小河村的锡匠没有提及,只提到本村多装卸工人。1990年县志也没对锡匠进行记载。而补锅匠无论是1940年版武安县志,还是1990年武安县志均有详细记载。
五、工艺流程
   (一)化锡
    一个锡匠沿街呼叫:“打锡壶哩!”,人们便把废旧锡器拿出家门,送到锡匠摊儿,锡匠拿称称好斤两,然后摆在地上。另一个锡匠早已生着了煤火,把铸铁锅放在煤火上,拉动风箱,使火更旺,温度迅速提高。锡匠把那些旧锡器断开或弄碎,放入铁锅里开始熔化。锡的熔点只有232℃,不一会儿,便化成了银光闪闪的锡水,纯锡在下,杂质在浮头。为了保证打好的锡器斤两够数,杂质也不能扔,除非主家要求扔掉。在这过程里,如果想糊弄主家,做些手脚,可以把高铁弄出一点,好用做兑焊锡的材料,然后往锅里掺些杂质充数。
    (二)制锡板
    “四四方方一座城,里头卧着一条龙,大口喝热水,肚里变冻凌。”这是一则谜语,现代人恐怕很难猜到谜底是什么,因为这物件现在已经没人用了。谜底就是锡匠用的石板或者是制作锡板的过程。锡匠拿出两块边长为40厘米,厚为四五厘米的正方形石板,一块平放到地上,拿裱心纸或麻头纸在石板上均匀的糊四五层,再拿一根线绳,放在糊好的裱心纸上,根据要做的器具摆成不同的形状,或方形,或扇形,或长方形,或梯形等。撕下一小片裱心纸,往锡水里一沾,裱心纸半沤不沤,颜色发黄时,火候就到了,温度过高裱心纸就被烧焦了,此时就不能倒。火候到了,拿钳子夹住铁锅,另一个人把另一块石板放到地上那块石板的上面,压住线绳,然后在下面那块石板下的一端,垫一长木板,使石板有个坡度,好使锡水顺利向下流。要注意上面的石板和下面的石板不要重合,那样就无法倒锡水了,上面石板的上端向下端错两指长,右边向左边错两指长,上端错开,绳子开口就显露出来了,可以使锡水沿绳子口顺利倒下去。向左错开,是为了用左手稍稍翘起上面石板一点点,好让倒锡时挤压出的空气流出来。倒锡水之前,一只脚要踩在石板上,等锡水倒满后,要使劲一踩上面石板,把多余的锡踩出来,这就叫踩压子。掀开上面的石板,一块亮瓦瓦的锡片就制好了,锡片的薄厚取决于线绳的薄厚。
   (三)下样儿裁剪
    锡匠拿出一个相应的薄薄的洋铁皮样儿或纸样儿,把样儿放在制成的粗坯——锡板上,根据主家选定的锡壶样品,拿画针(一头是尖的,另一头是带尖的小骨朵,固定住画针,转动小骨朵,可以画圆)沿样儿的边沿在锡板上画出相应的形状,画完后,拿出大铁皮剪子,开始裁剪,剪下画好的形状,把下脚料扔到铁锅里,准备下一个制品再用。
   (四)加工造型
    这道工序主要是把平面的剪好的锡板变成立体的器形,有灯笼形,圆锥形,柱形,碗形等,主要用具是拐枕和板锤,拐枕为铁制,呈“工”字形,下面为硬木底座,一般为槐木或枣木。上面为横梁,一头大,一头小,大头为斜方形,小头为尖形。板锤为枣木,长方体,有把儿,用板锤敲打的好处是防止锡片走形。把锡板放到拐枕或拐枕底座的凹槽上,拿板锤慢慢敲打,因锡属于软金属,加工起来并不太难,不一会儿,便可敲打出一个基本的器形来。主题打造好了,还要加工一些其他的附件,比如壶嘴儿,提梁(系子),壶盖儿,壶底,壶盖儿上的小动物,蜡台上的葫芦等。
   (五)焊接
    焊接分为一般焊接,鱼鳞焊(光焊),阴焊,水银大焊等焊法。焊锡有讲究,必须用中锡,也就是高铁和低铁的混合物,含杂质和其他金属。用的最多的焊法的就是一般焊接,只要把各种部件焊接在一起,然后经过打磨不留什么痕迹即可。鱼鳞焊,焊缝上的焊点呈片状连接在一起,呈鱼鳞状,故名鱼鳞焊。阴焊是拿烙铁掏进器物的内壁进行的焊接,焊点不显露在外。水银大焊不常用,后面专门讲述。烙铁分铜的和铁的两种,大小不一,各种各样的都有,木把。烙铁头部有个小方嘴儿,焊盒里放松香和焊锡,把烧红的烙铁取出,用小方嘴沾松香和焊锡进行焊接。
   (六)旋磨刮光
    旋磨刮光这道工序必须用旋床,旋床有木架支起,放到倒放的桌子腿上,中轴上有皮带,锡匠用脚蹬皮带上的绳套,带动中轴转动,中轴一端有一较大的圆骨朵,是用松香、稀土、皮油,椽灰、麻油等混合在一起事先在家熬好的,是为粘合剂。把圆骨朵在火上烤软,再把需要旋磨刮光的器物底部粘在骨朵上,锡匠脚踩皮带,中轴转动,器物也随之转动,锡匠手拿小钢刮刀片(样式多种),在整个锡器表面和焊点处刮动,不仅使整个器物光滑明亮,而且使焊点和整个器物浑然一体,不留焊痕。刮完以后就要把器物磨光,磨光器物需要一种草药,名叫木贼,分粗木贼和细木贼两种,把木贼用水弄湿,拿布攥一把,摁在器物上,脚踩皮带,随着器物的转动,那木贼在器物上来回磨擦,先用粗木贼,再用细木贼,最后还要用锯末的摩擦,经过这一番磨擦,锡器便如玻璃一样,亮瓦瓦的,银光闪闪,可以照人。刮光是技术活儿,看的是功夫,不好掌握,手脚并用,配合完美,才能顺利完成,脚踩皮带要连贯均匀,手拿刮刀要掌握好平衡,千万不要刮出深浅不一的道道儿来。
   (七)装饰
    在武安,打造的锡器主要是锡壶和蜡台,工艺简单,装饰不多,不像其他地区的工匠那样对锡器精雕细刻,加上许多文饰和图案。在武安最常见的装饰便是锡壶盖上的小动物,既是一种装饰,也是掀盖时的抓物。常见的动物为小狮子,小鸟,小猴子,小兔子,小鸡,小狗等,除此之外,还有小葫芦,小桃子,倒圆锥体等。这些小动物均是用石头模子铸造的,实心儿。模子是长方体的,一个模子上面就有好多小动物,把壶盖中间弄个眼儿,倒放在模子上小动物的眼儿上,然后从壶盖中间的小眼儿拿小勺子舀点儿锡水倒入,把模子打开,一个小动物就和壶盖铸在了一起,不用再烙铁焊接了,多余的一点锡水凝固在壶盖内部中心上,形成一锡点。再有就是加铜包铜,比如系子用铜的,或系子用铜固定,或用铜片包壶嘴儿,或在其他处加点铜装饰,这些都属于铜锡焊。还有就是做蜡台时要做两个肚儿的小葫芦和宝瓶,做这两样儿比较费时,算个小装饰。至于其他比较复杂的装饰,比如像河南道口点铜工匠那样在壶面上雕刻或錾点儿花草树木,人物故事,在壶把手上雕龙焊凤等,在武安锡匠中没人做。
    六、绝活儿——高级壶嘴儿的制作和水银大焊
   (一)高级壶嘴儿的制作
    一般壶嘴儿都是把锡片放在拐枕上敲打,再经过焊接和打磨而制造出来的。可有一种高级壶嘴儿却是用嘴吹出来的,这绝活一般锡匠掌握不了,要靠师傅的传授和多次实践方能掌握。在两块石板上,各阴刻壶嘴儿的一半,形成两道凹槽,把两块石板一对,掐紧,壶嘴大口朝上,小口在下,从大口处倒入锡水,从小口处流出锡水。倒锡水之前,先用挡板把小口堵住,然后才倒锡水,倒满后,把挡板松开的同时,要用嘴在上方大口处用力一吹,哗啦一下,还没凝固的锡水便流了出来,凝固的锡紧紧贴在模子壁上,形成壶嘴。这工艺要求时间要把握好,壶嘴的薄厚都掌握在时间上,而且要手嘴并用,同时行动。把两块石板分开,一个吹出来的壶嘴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了,其特点就是没有焊点,浑然一体。有时制作蜡台杆儿也用这种方法,叫“甩挺子”。
   (二)水银大焊
    水银大焊是不用烙铁焊接的一种焊法,并不常用。其过程是:把要焊接在一起的两个截面处涂抹上水银,再制作一个很薄的锡片,也涂抹上水银。把小锡片放在两个截面的中间,使劲压住,然后点燃一把香,用这把香在容器内侧对准焊接处加热,外面的小锡片接受来自内侧的热量,慢慢熔化,很自然的就把两个截面焊接在了一起。其特点是看不见焊痕,浑然天成。
    以上两种做法一般老百姓不要求使用,只有“价钱你说”的有钱的主儿才要求锡匠这样做。
    七、几种锡器的介绍
    1、锡壶
    酒嗉子,体形不大,主要为灯笼形,马蹄形,圆柱形,四方形等,多带提梁而无壶把。它除了是喝酒必备品外,还有就是方便人们烫酒或筛酒,旧时的冬天,又凉又辣的白酒使人难以下咽,人们喜欢饮热酒,所以人们便待见烫酒或筛酒。把锡壶放在炉子上或开水里,因为锡导热快,不大会儿就热了,这样喝起来暖心。
    2、吸壶
    一种的小酒壶,有观音瓶式的,有方棱形的,比酒嗉子盛的酒还少,酒嗉子盛半斤,它才盛二两半,盖子上有螺扣,可以拧进拧出,并还焊有白铁小吸管。盖子顶上有个奶头形小揪揪儿,上面有个小孔直通吸管儿。吸壶即方便又轻巧,可以放在怀里暖着,想喝时掏出来,通过盖子顶上那个奶头两口解解馋。
    3、茶壶
    在武安茶壶是指烧开水的水壶,不是饮茶的茶具。主要是马蹄壶和圆壶。比较大,一次能烧好多水。马蹄形茶壶是农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用品,而圆壶是旧时代出嫁闺女时常用的陪嫁品,直嘴,提梁是空的,刚打完光亮亮的,很新气。据说,用锡茶壶烧的水比别的器皿烧的水好喝。
    4、蜡台
    又叫蜡签子,也是旧时代出嫁闺女时常用的陪嫁品,蜡台在武安常用的样式为葫芦坐瓶式,一个蜡台的制作要分14步,制作烦琐,耗时很长。主要用途是结婚时插红蜡烛,以及逢年过节祭祀神仙佛圣时使用。
    5、烧锅
    酿酒作坊使用的器具,因为锡抗腐蚀性好,化学性质稳定,不和水,各类酸,碱发生化学反映,不易氧化,而且无毒,所以用锡烧锅酿的酒,味道纯正,不会变质变味。因为烧锅太大,小锡壶匠做不了烧锅,但烧锅坏了,可以去补。
    6、暖脚壶
    相当于如今的热水袋,扁圆形的。冬天,天气寒冷,老人和小孩子怕冷,在被窝里放个暖脚壶,用来取暖,防止生病。
    7、碳火盆
    圆锅形,里面放木炭火,外面有罩子,有提梁。冬天天气寒冷,把它生着,放在室内,随时可以烤手,因为可以手提,便于移动,更显灵活。
    8、锡碗
    又叫白铁碗,小孩吃饭喝水用的,一般情况下,某人认干儿子了,要给干儿打个白铁碗,当作礼物。干儿一般很小,其他碗容易打碎,所以送白铁碗最合适。旧时,这做法在城乡成了一种风俗。有时候,两个人开玩笑,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给你打个白铁碗送给你吧。说者就占了对方便宜,意味着对方就成了他的干儿子。


 

[上一篇]:在诗意中回望梯田
返 回[下一篇]:个旧锡工艺品调研报告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