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器文化
锡器文化
中国锡工艺品走不走“马”路
来源:云南网发布时间:2012-09-24点击数:5332
中国锡工艺品走不走“马”路?
锡是仅次于铂金、黄金、白银的商用贵金属。锡器的制作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一项权威考证表明,锡工艺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0年的埃及和伊朗。也有人认为,最早的锡器是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阿拜多斯的“朝圣瓶”。一件好的锡制品,表面有的绸缎般细腻,有的呈现出镜子般光泽,有的表面还雕有古色古香的图案或镶嵌24K镀金图案。在德语里,锡器被称为“Zinn”,在法语里被称为”etain”,在瑞典语里被称为”tenn”。
而个旧的锡工艺品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个旧老城有一条“锡行街”,因在不到50米长的一条小街上集中了40多家制作锡工艺品的作坊而得名。而今,锡都个旧正致力于建立以“锡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体系,锡工艺品既是“锡文化”产业的重要商品代表,又是个旧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着个旧冶金工业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文明。
个旧是世界锡都,云锡集团公司“腾升”和“银冠”两个品牌的锡工艺品则是在中国锡工艺品行业中“领军”。然而,与马来西亚一些有代表性的锡工艺品制作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实现数亿元相比,云锡“腾升”和“银冠”的锡工艺品与云南锡业的“世界霸主”地位还很不相称,个旧地区其他一些锡工艺品制作加工企业也尚未形成气候。而中国沿海一些相对有实力的锡工艺品制作加工企业,则直接冠之“使用马来西亚技术”。就是云锡“腾升”锡工艺品有限公司,也是与马来西亚的一家锡工艺品公司合资的。
中国的锡工艺品制作技术到底与马来西亚有何不同?“马来西亚技术”到底蕴藏着什么神秘力量,能支撑起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日趋壮大的马来西亚锡工艺产业?代表着中国锡工艺主流的“腾升”和“银冠”品牌以及“中国斑锡新工艺”,到底要不要走马来西亚锡工业之路?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新闻探访。
个旧锡工艺推陈出新
为此,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厂与浙江大学进行科技合作,实施“中国斑锡新工艺、新技术深化运用”项目,设计个旧锡工艺品产业发展计划,重点对锡工艺品生产的精致饰花模具、电脑雕刻系统、压力模具和型腔模具运用、金属表面效果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技术进行全面改进,打破了传统手工单一翻版模式,引入多元化组织体系工艺生产方式,使产品的商品价值属性得到多元开发,工艺达到国外产业先进水平,成为个旧锡工艺品、甚至中国锡工艺品的又一枝奇葩。
同时,个旧锡工艺美术厂、云锡“银冠”、“腾升”等厂家也先后引入先进科技工艺生产技术,调整产品生产结构,重组工艺组织体系,完成了个旧锡工艺产业历史上最全面的工艺生产技术改造,建立起锡工艺品市场体系,采取了零售和连锁营销的方式,在上海、北京、深圳、福建等地开拓商品市场,在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国外产品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为个旧锡工艺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事实上,个旧的锡工艺品无需妄自菲薄,个旧生产的锡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以提纯度高达99.999%而闻名于世,被伦敦金属交易市场指定为国际免检产品,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和焊接封装。由于个旧的锡纯度高,被公认为无毒、无害、无味的“绿色金属”,加上其独特的光泽和易于加工的特性,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泛制成各种生活器皿,主要有烛台、油灯、花瓶、香炉、酒具、碗碟等。清末民初,云、贵、川等地的姑娘出嫁,娘家都要陪嫁一套锡制生活用具,如锡茶壶、锡酒具、锡花瓶、锡盆等,这些锡制品几乎都是“个旧制造”,造型和图案均体现了本地风俗和民族特色,有象征美满幸福的游龙戏凤;表现古朴典雅的高山流水;福寿呈祥的松鹤延年;以及清静和谐的鸟语花香等。有钱有地位的人家,连供桌上的油灯、烛台、香炉、弥勒佛等都是锡制的。个旧古老的锡工艺品,很早就以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畅销缅甸、泰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并且,早在民国初年,个旧当地人李伟卿设计制作的锡工艺品“关云长勒马望荆州”, 就荣获“巴拿马亚太博览会”特等奖。解放后,李伟卿之子、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宗泽设计和参与制作的锡制小水烟筒、笔筒、笔洗、花耳香炉、唐马、凤烛台、牛顶罐7件锡工艺品,被国家征集为永久收藏保存的一级珍品。
后来,云锡“银冠”公司制作的大型锡画《红河情》,被作为红河州政府赠送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礼品,永久珍放在世博园内,其壮观程度和艺术价值堪称金属壁画的创世之作。同年,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厂生产的“中国斑锡”制品被指定为“世博会”唯一指定产品,2002年入选中国钓鱼台国宾馆国家外事赠送品之列。
琳琅满目、推陈出新的锡工艺品,充分地说明锡在当今的时尚与鲜活。
“中国技术”与“马来西亚技术”孰高?
马来西亚锡工艺品生产场景
那么,个旧的锡工艺技术或者称为“中国技术”,与马来西亚的锡工业技术相比,哪个更高超?
记者曾经通过对云锡“腾升”和“银冠”公司的采访了解到,个旧传统的锡工艺品制作,主要采用高纯度精锡,经过融化、压片、裁料、造型、刮光、装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复杂工序制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锡工艺品制作过程中要经历喷砂、喷涂、打砂、斑花、贴花、浮雕、拼接、覆膜、镶木及“斑锡”新工艺,又为传统的锡工艺制品增添了新的艺术效果。
而马来西亚技术,主要以“大马锡”和“皇家雪莱莪”为代表。
到马来西亚进行了实地考察的云锡“腾升”工艺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大马锡诞生于1980年,TUMASEK PEWTER的意思为“马来西亚之锡器”,以独特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优良品质著称的大马锡,代表了新一代锡器工艺的典范。
据悉,马来西亚的锡制品工艺最早源自英国,十八世纪70年代,英国发明了一种含锡、铜和锑的新合金,被称作“大不列颠金属”,这种金属是制作锡制品的新原料,合金中锡含量至少达到84%。而后来,马来西亚的大马锡器含锡量更高达96%至97%,其余的铜是为了增加锡器的延展性,锑则是让合金更加坚韧。这与中国早期就有的金、银、铜、锡等制作而成的金属制品如出一辙,其中,铜器替代金器,锡器替代银器,与银相比,锡不会变色,不易失去光泽,既有收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价格还能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不可否认,马来西亚的锡工艺品闻名遐迩,首先跟这个国度盛产锡矿有着先天的优势,锡在大马的地位十分重要,锡矿出口是大马主要的外汇来源之一,马来人都把锡称为他们国家的“国宝”,如果你到马来西亚去旅游,当地的导游都会把参观锡工厂作为让您认识大马的一种方式。
据了解,大马锡器要经过多道手工工序制成:雕膜、铸模、锉平、打磨、打孔、焊接、手工刨光等,大概的过程就是:在精密的钢模里制成模胚部分,然后除去所有芒刺,用一片锋利的刀片将锡器表面进行打滑处理,然后在模型上钻孔,通过精确的判断,用恰当的温度进行焊接处理,再用一片未经过加工的锡叶片进行刨光打磨。当然,要成为一件成功的作品,还必须进行一次严格的质量检测。
大马锡当之无愧被公认为世界最好的锡器品牌之一,在中国已承接的客户包括西门子、爱立信、三星、肯德基、新加坡航空公司、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海关、方正计算机、朗讯科技等。
个旧“斑锡”第一人赖庆国先生曾经告诉记者:“你要是跨进马来西亚吉隆坡‘皇家雪莱莪’展览室,你也不得不承认,‘皇家雪莱莪’是世界屈指可数的锡工艺品制造商,他们年产150万件锡器,行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皇家雪莱莪’的锡工艺技术,是1885年中国的锡器工匠杨堃带入马来西亚的。”
赖庆国先生说,只要从事过锡工艺品的生产,其实你就会发现,咱们“中国技术”与“马来西亚技术”并无多少高下之分,甚至于“中国技术”有许多方面比“马来西亚技术”成熟和独到。而今,中国的锡工艺品吸取和借鉴一些“马来西亚技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中国技术的回归”。
让锡器走下“工艺品”的“神坛”
那么,马来西亚的“大马锡”和“皇家雪莱莪”为何能够打造成世界品牌,而中国的锡工艺品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不得不附庸“马来西亚技术”的风雅?
赖庆国先生也曾经这样与记者探讨,比如说成就一件锡工艺品的要素,传统的比较重视艺人或者匠人,像个旧的锡工艺品,早期颇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最早的锡器工匠大都也是来自江西一代的手艺人。近一二十年,主导设计和生产锡工艺品的,大都也是美术工艺家出身。而现在,锡工艺品的生产发展强调“实现方式”,也就是需要艺术家、铸造师、工程师、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专家的通力合作,否则,再好的设计,都不可能转化为一种艺术的现实和认同。
并且,实现方式同时也决定了锡工艺品的生产规模。历史上,中国工匠大都是带着工具,走街串户做买卖,到顾客家中工作,以消除客户担心工匠在合金里掺入廉价金属的嫌疑,这限制了任何一种金属工艺、而不仅仅是锡工艺的普及。但是,在马来西亚,工匠们完全可以从潜在的社会文化心理上排除这种不必要的“信誉危机”,集中在作坊里工作,流水线生产,大大加快了实用手工艺转化为具体锡工艺产品的这一过程。
而锡工艺的地域限制和流向,是否也是决定锡工艺品繁荣程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成因。记者从张黄提供的“皇家雪莱莪”的一份资料上看到:“2000多年以前,锡工艺品才在中国得到首次使用。亚洲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锡矿带,从中国的云南、广东蔓延到老挝、缅甸、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直至印度尼西亚……中国移民把锡工艺品带到了东南亚的各个地区。”
事实上,云南在历史上曾经是“山高皇帝远”的“蛮夷之地”,地域屏障迟滞了云南锡工艺品与国内中原市场的广泛交流,而云南,又是广泛联系东南亚的出海大通道,“皇家雪莱莪”的文字描述,则表明锡工艺品在东南亚的广泛传播和技术普及,也奠定了马来西亚锡工艺制作的历史地位,并在后来“大马锡”的技术引进过程中,形成中西合璧。
所以,在马来西亚的锡器中,不仅有中国酒具,也有英国啤酒杯,还有美国殖民者咖啡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需求中,决定了马来西亚锡工艺品的市场广泛性。
尤其不能忽视,“皇家雪莱莪”的资料中有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这样写道:“与西方不同,中国锡工艺品主要用于祭祀而不是餐桌。”这表明,千百年来,中国的锡工艺品强调了欣赏和收藏的“工艺价值”,而不是把它当成生活需要的实用锡器,导致中国的许多锡工艺品最终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从锡工艺品到锡器,体现的是一种经世致用的价值!
当我们从锡制的酒架上拿出一瓶葡萄酒,倒在一只锡与玻璃结合的酒杯里,我们或许会发现,从高雅的艺术品到下里巴人的生活用品,其实是一条并不遥远的锡工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