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器文化
锡器文化
中国锡都 个旧的“硔王”祭祀
作者:魅力锡都发布时间:2012-09-23点击数:4740
个旧的“硔王”祭祀
个旧矿山,“硔”意为最好的锡矿,在锡都人民的心目中是神圣而高贵的珍宝;“硔王”则是一个集勤劳智慧、开明进取、仁厚守德、坚韧执着、百折不挠等美德于一身的锡都人民敬仰的开矿者形象。祭拜“硔王”已成为百里锡山祖祖辈辈劳动人民的一种文化传统。
个旧是云南工业文明的发祥地,锡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个旧市政协副主席、个旧商会会长蔺楠先生告诉我们:“祭‘硔王’的目的和意义有三点:
一是弘扬和传承锡文化,千百年来锡都商人在做着一个梦,为了实现这个梦,在艰苦的环境当中,顽强拼搏,勇敢奋斗,凭着他们的智慧,为锡都的辉煌,为中国有色工业的建设,为云南的工业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一种锡都商人文化,这种文化我们称之为‘硔魂文化’,也是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我们想通过祭硔王活动,向社会和世人宣告一个信息,我们新一代商人,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励精图治,为中国有色工业的发展,为云南工业文明的建设,为建设红河工业强州战略,为锡都和谐社会的建设再创佳绩;
三是我们想借助锡文化节这个平台,把有色金属界的商人集结起来,相知、相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承担商人应尽的使者和载体的责任。”
原始时代,祭祀是人们向神灵祁求幸福、消弭灾祸、报谢恩赐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文化,也称为祭祀文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历朝历代,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祭上天祖宗、祭山神土地、祭鬼怪亡灵等,被视为常事。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这种钟祭祀仪式和礼节,已经渗透到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我们个旧的“硔王”祭祀,就是这种活动的一个延伸和发展。
个旧因锡而生,人民因锡而聚,是上苍和大自然赋予我们一片神奇的土地,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块土地上奋斗、创造,不仅谱写了许多经济发展的篇章,而且也创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锡文化。“祭锡山,拜硔王”就是一项带有滇南浓郁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历史采矿活动的那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更为这种仪式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硔王”,实际上就是矿王,历史上,它一直是个旧产业工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有着特定的含义,而这次祭祀活动,无疑完成了一次历史文化的人文总结。
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严国明,是这次祭祀活动的策划人之一,谈到“硔王”祭祀的历史渊源,他说:“从‘硔王’的角色来看,滇南老百姓的特点,是崇敬勤劳坚韧、宽厚待人、勇敢智慧这样的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塑‘硔王’像,不是塑哪一个具体的人,‘硔王’是泛指广大的劳动人民,是他们之中具有仁厚、勇敢、勤劳、智慧等优秀品质的代表,是泛指锡都优秀儿女这样的一个精神形象,它是劳动人民的象征。个旧的‘硔王’祭祀活动,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由来已久,在个旧的历史上,三月初七,是开山矿王会;七月十五是祭拜赵老祖公,因此个旧搞‘硔王’祭祀,是希望把这种精神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另外一个方面,也是祭奠祖祖辈辈,为个旧的发展创造了业绩的先辈们。”
由于这次祭祀活动的规模史无前例,而这样的祭祀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证祭祀活动的成功,个旧商会配合市委、政府的筹备工作,成立了祭祀活动组、服装道具组、演出活动组、场地布置组等组织结构,多次召集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编导、舞美、音响以及演员进行集中讨论,策划制定出祭祀活动的系列方案,编写祭“硔王”导演脚本,设计各种道具,并进行紧张制作,其中包括巨形供桌、龙柱、大量灯笼和彩旗等祭祀用品。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日渐复杂,祭品和礼器也多有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这些都是为了营造气氛,使祭祀更加庄严、神圣。这次的“硔王”祭祀,由个旧商会组织,民间主办,体现了市民的意愿,传承了本土文化,民俗特色浓厚。
“唐装”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礼服之一,我们来到这个个体制衣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裁减、缝制和印烫定型,到时候,国内外有关来宾和上百个演职人员将“披挂”上阵,参加到整个祭祀活动当中,瑰丽的色彩会让你目不暇接。
在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厂,我们有幸看到了祭祀用的礼器“四足鼎”的制作过程。目前“四足鼎”已经成型,工人们正在进行外表装饰。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厂厂长赖庆国,是这次“硔王”祭祀活动的场地艺术总监,他参与了祭祀用“四足鼎”等道具的设计工作。
赖庆国介绍说:“这次‘硔王’祭祀,是个旧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祭祀活动,因此准备比较充分,从‘硔王’祭所需要的各种道具、用品上都有全面考虑。现在制作的这个大鼎,是这次祭祀活动的一个主体祭祀物品,我们用精锡制作。它的高度定为1.9米,长度有1.6米,宽度有1.1米,重量大约有两吨。它的外表装饰,除了继承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特点的一些特定龙凤图案、吉祥图案以外,还配有能够代表个旧历史文化的一些东西,像“铜俑灯”和本地出土青铜器上的部分纹样,主要就是为了体现个旧的锡文化特点。”
地处个旧市北郊的大屯镇,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当地的农民自发组织的文艺队,大大小小,演出活跃。每逢春节等重要民族民间节日,当地的舞狮队、舞龙队都要进行演练,还要沿街游行,让当地的老百姓过足戏瘾。这次大屯镇参加“硔王”祭祀有三项内容,即“洞经”音乐演奏、舞狮、舞龙。接到这个任务后,大屯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做了认真的物质准备,并且已经彩排了一段时间。
这几支女子舞龙队很有名气,她们不但会自己扎龙绘彩,而且舞起长龙来更是套路娴熟,刚柔并济,让人眼花缭乱。长年累月,她们边劳动边舞龙,虽然现在都已经进入婆婆和奶奶辈的年龄了,她们的舞龙技艺却越加炉火纯青,风采依然不减当年。祭祀活动中,大屯镇将有7条大龙,8个大狮子,10个小狮子加盟演出。
另外,由60人组成的“洞经”音乐演奏队,显示了大屯镇的特色。提到“洞经”音乐,大屯可是有久远的历史了。“洞经”自清朝末年传入大屯后,历经曲折,在大屯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2002年,大屯“洞经”音乐队代表红河州,赴大理参加年度“大理州三月街民族中国节•大理洞经音乐邀请赛”获得较好成绩,为锡都争得了荣誉。这次“硔王”祭祀活动,“洞经”音乐演奏队规模之庞大,人数之众多,当为个旧地区历史之最。
张克雄,大屯镇文化广播电视站站长,也是大屯镇文艺队的总指挥。他说:“目前这支洞经音乐演奏队,都是我们大屯的农民兄弟组成,他们积极性很高,认为这个任务光荣,可以宣传大屯和洞经音乐。这支队伍比较庞大,队员们来自三、四个不同村委会的乐队,都是最出色的洞经演奏师傅。排练的时候,他们都是放弃家务,认真对待,每天早上8点,不管家有多远,农事有多忙都准时参加不误。乐器档次不够,他们就自己出钱购买,其中包括两千多块钱的扬琴,一千多块钱的古筝。乐器的配备,在大吹上,有唢呐、笛子各8支、古筝2台、扬琴4台,阵容强大。”
据活动演出组介绍,几乎面临失传的卡房彝族女子板凳龙;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原生态的贾沙彝族三步弦;现在继续发展、正在走入城市现代化行列的锡城镇彝族烟合舞,都将给我们带来新一轮的视觉盛宴和文化享受。祭祀仪式,分为序曲、祭祀和欢庆三个部分。
首先,选择在金湖文化广场举行,也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个旧的阴阳两山,以及湖畔太极广场的建筑组合形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因此,祭祀活动在这里举行,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同时强调的是活动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真是“天地有情人有意,山环水注灵气出”。
其次,个旧拥有两千多年的锡矿开采历史,大锡赋予了这个城市太多的沧桑。如果从艺术上来阐释这段时空的话,那么这次活动中表示24节气,以及代表金、银、铜、铁、铅、锌、铝多种金属的彩旗,将在祭祀活动之中进行展示。而由男女共520名学生旗手队和灯笼队,经过变化,组成的“硔魂”二字,则体现了个旧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对大自然恩泽的感谢,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最后,由于个旧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组成的城市。以个旧为代表的“锡文化”,也必然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富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因此,有本地区的各民
市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文化科的李锦华老师,是这次祭祀活动的策划人之一,他向我们介绍了活动的三个特点:
“第一,过去的祭祀活动是在庙里进行,这次则在广场上,它的环境不同了,天地大了,人多了,所以投入的多了,得到的就会更多;
第二,过去和现在的‘硔王’,虽然都是一个,但是现在的‘硔王’,它的含义已经截然不同,不再狭隘,而且突破了迷信色彩。它是历史的积淀,是锡的灵魂,是我们个旧人民勤劳智慧的化身,也是锡文化不断发展的当代表现;
第三,我们过去的‘硔王’祭祀活动,在严肃的祭拜后还要打牙祭,搞吃喝玩乐;这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个旧的首次祭祀活动,它参加的人数众多,气势恢弘,而且礼仪规范,庄严肃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当然,这次祭祀活动还有许多规范和神秘的细节,11月19号电视现场直播的时候,大家会看得更清楚的。
举办这样大型的传统祭“硔王”活动,它的意义在于感谢自然赐予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给个旧、云南、甚至全中国带来财富,养育世代锡都儿女,并以这个活动来大力倡导、传承先祖厚德,宏扬锡都开矿者坚韧顽强、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宣传打造锡文化品牌,再创锡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