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器文化

锡器文化

菏泽城"最后"的一位锡匠

发布时间:2015-05-06点击数:4071

                  菏泽城"最后"的一位锡匠


    锡茶壶、锡酒壶和锡香炉,过去几乎家家都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锡匠行当几乎灭迹。然而,在菏泽市解放大街北段,一个不起眼的墙角下,有一个由一个火炉、一个手拉式风箱、一个装满各种工具的木箱构成的小摊,而摊上的烙铁、锡块和摊边的锡壶等锡制品昭示着主人的身份——锡匠。周围的人说,这位锡匠刘新平也许是菏泽城区最后的一位锡匠了。
    2010年8月18日上午,记者在解放大街找到了刘新平的小摊。在周围白铁门市里传出的机器声中,刘新平正独自坐在椅子上工作。他将一条围裙搭在双腿上,左手拿着一件锡器,右手或是用烙铁焊接,或是用砂纸打磨,时而拿起锡器端详……在他的旁边,几位市民正饶有兴致地看着他干活儿。刘新平,今年41岁,师从老锡匠马俊忠。师傅是成武县汶上集镇的,家中几代人都是锡匠,他起初也是像其他锡匠一样挑着担子走南闯北,后来因为手艺精湛被菏泽城区居民广泛认可,便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解放街设立一个摊位,结束了漂泊生涯。
    刘新平告诉记者,在师傅生活的那个年代,很多人家都用锡制品,锡匠的生意非常好,尤其到了年关的时候,师傅的活儿多得都忙不过来。后来,随着塑料、玻璃、不锈钢等制品的兴盛,锡制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锡匠的生意也慢慢开始惨淡。后来,师傅一些精美的紫砂壶坏了而找不到修补的方法。于是,师傅想到锡的相容性很好,便开始研究使用锡来修补紫砂壶,并最终取得成功。师傅的这一手艺逐渐在菏泽周边博得一定的声名,引来不少紫砂壶爱好者前来修补。
    年轻时的刘新平喜欢喝茶,渐渐对沏茶常用的紫砂壶也有了兴趣。他看到师傅的锡摊前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便经常跑到锡摊前观看交流。久而久之,刘新平也对锡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时地为师傅打打下手。慢慢地,马俊忠老人看到刘新平颇有灵气,便于2001年收其为徒,并将传统的锡艺和修补紫砂壶的工艺传授给他。2004年,因为年事较高,身体每况愈下的马俊忠便将自己的摊子传给了刘新平。2009年3月,马俊忠去世,留给刘新平无限遗憾。“师傅干了一辈子锡匠,手艺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可惜我只学到了一点皮毛……”
    “要完成一个锡制品麻烦着呢,要经过化锡、剪裁、打磨、焊接、抛光等很多道工序……”刘新平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演示,其中又以剪裁和打磨最能看出锡匠手艺水平的高低。剪裁时不仅要精美,还要与壶体搭配好,然后,将裁减好的锡片放在一个长条形的铁龙上敲打,用平锤敲打,是最费工时的一道工序。“就像刚才那把紫砂壶,我就要干上半个月。”刘新平拿着一把看上去有些年代的紫砂壶告诉记者。记者看到这把紫砂壶外裹上了一圈锡箍,与壶体结合得天衣无缝,壶嘴处又巧妙地做成了一块青蛙形状的锡片,使整个壶显得更加精美。
    刘新平守着师傅的这个摊子已有6年之久,他的手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不仅有菏泽各县区的紫砂壶爱好者找到他,就连济南、济宁等地的人也慕名而来找他修补、交流,他也因此和很多人成为了朋友。
   “因为赚不到什么钱,绝大多数的锡匠也丢下家什外出打工了。唉,很多老手艺都失传了,快要失传了……” 默默地抽完一支烟,刘新平开始收摊。抚摸着师傅传下来的工具,刘新平发出一声叹息:“唉!这些老手艺要是失传就太可惜了,希望师傅的这套家什和手艺还能传下去,我不会真的成为最后的锡匠……”

[上一篇]:锡匠
返 回[下一篇]:安峰锡艺婉拒千万元订单背后的渴盼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