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锡艺的守望者

来源:华夏经纬网发布时间:2013-05-13点击数:3583

东阳锡艺的守望者——卢安峰

锡艺在传统意义上被称为“打镴”。我国锡艺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多年前已熟练掌握炼锡技术。
  
  金华地区并不盛产锡铅矿,但和锡铅有关的冶炼作坊自古就有。勤劳智慧的金华先民还创造发明了独特的制锡工艺。特别是永康锡艺,堪与闻名中外的云南个旧锡艺相媲美。
  
  如今,锡艺越来越罕见。近年来,东阳人卢安峰创办的“安峰锡艺”异军突起。今年,“安峰锡艺”还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
  
  锡制的酒壶、烛台、香炉、茶叶罐、花瓶、水果盘……记者日前来到卢安峰家里,琳琅满目的锡制品看得人眼花缭乱,以前亲眼见过的、没见过的都一次性饱了眼福,似乎是走进了锡制品展览馆。

卢安峰向记者展示他的得意之作锡器方香炉


  只要不让我种田让我干什么都行
  
  卢安峰今年45岁,已经是东阳小有名气的手工艺大师。16岁时,他就跟着爷爷学“打镴”。“我小时候很调皮,从没想过自己以后会从事这么一份需要耐心的工作。”卢安峰笑着说。
  
  在卢安峰的记忆里,上初中时,每次晚自习回家,爷爷总是给他留了点“打镴”的活,并在一旁耐心地指导他。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卢安峰越来越感觉到爷爷对自己的用心良苦。爷爷曾经说,相比于泥水匠和木工,锡艺是一门终身的技艺,即使将来年老,仍然能继续从事。
  
  小时候,卢安峰的母亲每年都会种一些粮食,经常把卢安峰和他的几个妹妹拉到地里干活,小小年纪的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别的孩子放学或者周末在玩耍,而自己却只能在地里干活。于是,他暗暗下了决心:“只要不让我种田,让我干什么都行。”最终,因为这个因素和爷爷的影响,卢安峰继承了爷爷的手艺。
  
  当时,爷爷卢福土是当地最有名的打镴师傅,天资聪明,只要师傅一点拨立马知道怎么做了,他的锡制品几乎无人能比。爷爷亲手制作的一套“五祀”(“五祀”指一只香炉、两只烛台和两只花瓶,是以前祭祀用的器皿)虽然已经发黑,但他至今像宝贝似地珍藏着,放在客厅柜子的正中央。这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套宝贝,更重要的是能经常激励自己。爷爷的一句话至今铭刻在卢安峰的内心深处:“做就要做好,要么就别做。”久而久之,卢安峰在爷爷细心教导下,技艺突飞猛进。27岁时,他在当地就已经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村里很多人都对他的技艺赞不绝口,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技术精益求精适合市场需求
  
  “你看这个烛台有方的,也有圆形的;整个花瓶有大的,也有小的”、“这只鹿身体部分全采用空心技术,只有四只脚是实心的,这样才显得矫健”……卢安峰一一介绍起他的得意作品。
  
  记忆中锡制品只有烛台、酒壶、茶壶,却很少见到这么多品种。他把祖传和自行摸索相结合,不仅在技术上更精湛,种类也更加多样,以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高纯度锡器,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贮藏茶叶、药材色味经久不变,锡制酒具盛酒冬暖夏凉、醇厚清洌;锡制花瓶插花水质鲜活,有延长花期不易干枯的特殊功能。因此,锡器越来越受欢迎。对于卢安峰来说,一年到头,基本没有淡季,也没有休息的时间。
  
  与过去打镴采用50%纯度锡不同的是,现在卢安峰的锡制品全部采用99.5%~99.7%的纯锡制作而成。他说,锡是一种质地较软的稀有金属,熔点低,可塑性强,价值仅次于白金、黄金、银;具有杀菌、无毒、不易氧化、富有光泽的特点,采用这样纯度的锡,可以放置多年而不发黑。正是掌握了锡的特性,卢安峰大胆创新,不仅在技术上更加精益求精,而且相继做出了“龙凤呈祥”、云鹤烛台等,栩栩如生。例如他柜子上摆放的凤凰,两翼用薄锡片制成后安装上去,只要风一吹,羽毛就能呈现出动感,煞是生动、好看。
  
  去年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人到他家参观后,称他为“东阳民间锡艺大师”,还给他挂了牌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装修房子很注重室内摆设。而对于纯手工加工的锡制品,更多的人把它看成了艺术品。“很多人买这些东西都是为了收藏,很少有人舍得拿出来用。”卢安峰说,很多人嫁女儿时都喜欢到他这里买套锡器作为嫁妆,这既是种习俗,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番心意。
  
  虽然锡价格不断上涨,锡器的价格也不断上扬,但卢安峰的生意还是络绎不绝,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很费时,卢安峰经常要回绝一些生意。他说,很多人都是早早地预订了。即使他和妻子金芳两人每天经常一做就是十五六个小时,但还是来不及做。

  锡艺后继乏人老卢选择坚守
  
  卢安峰所在的东阳城东街道寀卢村,由于地处东阳江和白溪江的交汇处,水灾频繁,村民种的粮食经常遭受洪水的袭击。于是,打镴就成了村民谋生的技艺,在明朝时期打镴就是该村的第一大产业。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村里60%的村民都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上门打镴,遍及东阳各个村庄,甚至还到义乌、浦江等地。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乎全村的村民都在做这个行当。
  
  据卢安峰回忆,他家里那时是爷爷、他自己还有两个妹妹四人打镴,母亲一人挑担四处卖锡制品。当年仅仅靠向别人借贷46公斤镴发家起步,由于母亲比较会做生意,经常挑到东阳的南马、千祥等地去卖,每副烛台也能赚3.5元至4元,那时候平均每天能赚10多元,已经算是赚钱大户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门做生意,真正从事打镴的人越来越少,如今真正是祖传手艺的几乎仅剩卢安峰一人。尽管这样,他还是不舍得放弃这么多年坚持的行当。
  
  由于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卢安峰更加讲究锡艺技术。以前制作时只为数量,只要能做起来就好,而现在讲究做得精且细致。他说,做锡器这种活,不能计较时间,锡艺是靠磨出来的。
  
  从镴的融化,到把镴汁浇到镴板上,到下料后焊接,再到制作毛坯和抛光,最后根据订货人需要在镴上雕画,每道程序卢安峰都费尽心思。现如今的卢安峰一直记得爷爷那句话,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技艺上,他说不管以后有没有接班人,他会把手头的每件锡器做得尽可能完美。
  
  谈到自己有没特别想制作的作品,“我最想制作‘八宝’,所谓‘八宝’指八仙手中所拿的那八件法宝。”卢安峰说,他10年前曾在义乌一个村庄里见过,记忆有些模糊了,但对于“八宝”的精美程度,至今记忆犹新。

  相关链接
  
  永康锡艺
  
  永康的锡器制品多用于制作生活日用品、传统嫁妆、仪仗道具及佛事法器等。宋代以降,锡器逐渐在民间普及,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时,打锡器成为一门重要的民间手工艺。
  
  永康的锡器工艺,至少可上溯至宋代。在永康,打锡工匠世代相传,从业人数众多。永康风俗,姑娘出嫁,娘家人往往要送一套锡器。
  
  20世纪80年代末,永康从事小五金工艺的人数有4万多。永康芝英、岘口一带打锡艺人较为集中。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铝制品等替代物的出现,作为日用品的锡器的市场需求萎缩,传统的打锡艺人已很少了。
  
  永康锡艺今年初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著名艺人有永康市芝英街道芝英三村应业根等。


 

[上一篇]:《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云南卷》
返 回[下一篇]:碧色寨国家铁路遗址公园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