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来源:个旧市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13-04-23点击数:4331

    个旧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锡矿开采史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十二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五年来,个旧市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弘扬云南精神,锤炼个旧气质,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二次创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着力抓好稳增长、保和谐、惠民生、强党建、促跨越的各项工作,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个旧
    个旧于1951年1月建市,辖区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辖6镇、2乡、1区,城市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是世界少数几个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城市之一,年平均气温16.4℃,市区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Ⅰ级标准。累计探明矿藏资源种类多达28种,人均矿产潜在经济价值为全省的2倍、全国的4.8倍;累计探获有色金属储量912万吨,其中锡占世界的24.66%,占全国的39.14%,占云南省的82.7%,同时铜、铅、锌等有色金属以及铋、铍、铟等稀贵金属的储量蔚为可观。非金属矿霞石正长岩储量巨大,探明远景储量24亿吨,为全国同类矿床之冠。
   个旧,著名的锡都,很早即被载入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著名辞书而蜚声海内外。据考古发现,约五万年前就有人类在个旧繁衍生息。西汉时,锡、银、铜采冶业已在个旧兴起。清康熙后,锡业至为兴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个旧厂官商公司,使用进口机器设备和工艺,聘用外国专家开展锡生产作业,开创云南冶金工业近代生产之先河。宣统元年(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至上世纪30年代末,锡业生产达鼎盛时期,锡的出口量达全国的9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后,个旧锡业开发被国家列为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经过建市60年的建设与发展,建成锡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生物资源产业等八大产业群,共有12047户工商企业,从业人数达12万人,涉及27个大门类和71个中等门类,形成年采矿900万吨、选矿1100万吨、冶炼65万吨金属量的生产能力,研发了一批代表自身科技整体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居世界锡工业领先地位的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累计为国家贡献财富超过130亿元,精锡等41种产品出口美国、欧洲、日本等56个国家和地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为全国的1/3、世界的1/10,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锡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锡化工中心、锡材中心和砷化工中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个旧与全国大部分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一样遇到了矿产资源消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社会保障负担沉重、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稳定压力大等深层次矛盾和尖锐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云南个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及可持续发展方案》,迈出了主动变革、自觉转型的步伐,特别是整合矿产资源、理顺矿山管理经验被誉为“个旧模式”而加以广泛推广。2008年,个旧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之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年来,个旧紧紧抓住试点机遇,全面实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机制“五位一体”转型,推动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008—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从104.84亿元提高到167.53亿元,年均增长12.43%,其中一产产值从6.07亿元提高到9.48亿元,年均增长11.79%,二产产值从73.4亿元提高到113.68亿元,年均增长11.55%,三产产值从25.36亿元提高到44.37亿元,年均增长15.01%;三次产业比重由5.79:70.01:24.2调整到5.67:67.86:26.47,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粮食生产实现九年连续增长,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财政总收入从17.71亿元提高到18.2亿元,年均增长0.6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7.55亿元提高到8.89亿元,年均增长4.17%;固定资产投资从36.15亿元提高到72.04亿元,年均增长18.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215元提高到18815元,年均增长13.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676元提高到7945元,年均增长14.17%;规模以上企业从38户发展到50户,其中有29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排序从“十五”末的第34位提升到第18位,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西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先进城市”、 “云南省工业十强县(市)”之列,连续四年入围全省县域经济10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人居范例奖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殊荣。由于转型工作卓有成效,个旧受到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2011年再次被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扶持城市。
    二、奋力发展,加快转型的个旧
(一)构筑精神高地——弘扬云南精神,锤炼个旧气质
    连年来,我市受到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严重冲击,遇到四年干旱、产业政策约束趋紧、市场下滑、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困难和问题。面对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云南精神,锤炼“千锤百炼、铸造辉煌”的个旧气质,为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个旧气质内涵于千锤百炼的进取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外化于在统筹大局、取舍有度的科学政绩观引领下推动转型发展的能力,是云南精神的地域化生动实践,是弘扬区域人文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新时期个旧人的精神品格。“千锤百炼”是个旧特有的2000多年大锡采选冶炼历史中形成的厚重积淀和人文精华,是我市长期以来,尤其是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以来推动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铸造辉煌”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践行云南精神、锤炼个旧气质,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全面谋划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更好地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实践。
 (二)争创“两先”城市——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先进城市和云南桥头堡战略建设的先锋城市
    自被列为全国转型试点以来,我市累计获得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7.8亿元,争取中央投资计划扶持项目109个,获得各级补助资金18.72亿元。围绕转型大力培育以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建材及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为支撑的接续替代产业,实施了茶多酚、木棉纺织、精米加工等一批生物资源加工项目。攀大木棉、大红屯粮油加工仓储中心、唐人生物年产1000吨茶多酚、乍甸乳业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全省最大的两条自动化新型墙材生产线投入生产;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实质进展,马堵山水电站累计发电11.6亿度,莲花山风电场完成项目核准,预计年内可实现全部机组并网发电;霞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成功招商,已签订开发框架协议,正在进行可研报告编制及备案工作。
    加快桥头堡建设,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实施资源外向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拓资源新领域,不断扩大企业资源配置空间。在国内湖南、内蒙等省(区)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印尼、越南、缅甸等国家建立了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外来有色金属原料比重从41%提高到8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9亿美元,连续多年居全州第一。
  (三)推进“两化”互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红河工业园区建设,完成个旧特色工业园区规划扩容修编,园区总面积达37平方公里。抓好国家新型工业化锡新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云南省稀贵金属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以云锡、乘风、自立等国有大型企业及重点民营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稳定精锡产量,扩展锡产品系列,锡深加工转化率达35%,锡资源开发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变为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产业发展方式由初级产品支撑向精深加工支撑转变,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产能进一步提升,产值大幅增长。工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278.04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97.81亿元,年均增长9.3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工业化率达64%,步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工业总产值连续突破200亿、300亿大关,逼近400亿,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80亿、120亿,逼近170亿,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
围绕“滇南中心城市”建设,以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实施 “东移西扩北延”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推进老工业城市提质改造,启动阳山产业新区建设。实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大屯倮莫村等一批城乡统筹示范建设项目。沃尔玛、肯德基、国美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入驻个旧,鑫和都、丽水金湾大型购物中心投入运营,招商、交通、平安等银行相继开业,入驻我市的商业银行达14家,城市商贸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滇南商业中心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8年的21.38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43.64亿元,年均增长19.53%。城镇化率达7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8个百分点,现代化城市的十项标准已达标六项,进入城市化发展中后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同步推进、良性互动。
  (四)打好两个“战役”——产业“二次创业”和“两山一湖”开发攻坚战
    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发展“二次创业”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次创业”的标志性项目是“十个10万吨”项目(即云锡年产10万吨锡、年产10万吨铅、年产10万吨铜,红铅年产10万吨铅,锌联年产10万吨再生锌,南翔年产10 万吨电解锰及20万吨硅锰合金,云铅年产10万吨铅,润鑫年产15万吨铝钛基合金,华鼎年处理150万吨铅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等项目)和霞石综合开发项目。目前,云锡10万吨铅、10万吨铜项目竣工投产,红铅10万吨铅、红河锌联固废物炼铁烟尘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即将试生产,其余项目进展顺利。上述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全部投产可实现年产值400亿元、利税50亿元。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上千万的项目有8项。预计“十二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300亿元,实现翻番倍增。
    高度重视民营经济,认真落实中央、省、州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实施“1122”工业人才培养规划,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自2010年起用五年的时间培养100名工业管理党政领导干部、100名工业管理后备干部、200名民营企业工业管理人才及后备管理人才和200名民营企业工业技术技能人才,目前累计选派400余人到清华大学、西安交大、昆明理工大学培训,为“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每年市级财政安排3000万元设立“二次创业”专项资金,整合上级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对民营企业实施高新技术运用、产业链延伸、节能降耗、综合回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给予项目贴息补助;对重点项目(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项目、生物资源加工、农产品加工、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在资金、审批、土地供应上给予优先保障;2012年,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10户重点民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帮助企业提质进档;强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实行“市级领导挂钩百户企业”制度,每名市级领导至少挂钩联系2—3户非公企业,每月深入挂钩企业不少于2次,了解企业运行发展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2639户,从业人员6.71万人,安置国企下岗职工人数超过下岗职工总人数的50%。2012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63.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8%。
    由于受特殊地形限制,个旧城市空间拓展困难、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城市建设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此,市委、市政府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转变方式,因地制宜,把阴山、阳山和金湖纳入城市发展总体布局来进行谋划,提出“两山一湖” 建设项目,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实施、精品质打造,实现产城融合、同向发展、转型升级。阳山项目以建设新型产业园区为目标,以阳山废弃矿山整治为契机,盘活、拓宽城市土地资源,着力构建生物产业园、锡文化创意园、科技创意园、轻工装备制造园等四个功能区,形成“新型环保、四园支撑、功能合理、特色突出”的阳山新型产业园区。阴山项目以建设滇南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以打造宗教名山、高原特色农庄、城市滑翔品牌为切入口,着力抓好宝华寺上院、万亩优质果园、国际滑翔节、度假酒店等项目,形成高端休闲旅游区。金湖项目以提升改造老城区品质为目标,以城区重要节点、保障性住房、市政设施建设等为切入口,着力抓好五星级酒店、法式风情街、锡文化陈列馆、金湖文化广场、夜景灯光、城市地标建筑等项目,形成环湖休闲商业圈。同时,认真抓好大屯、鸡街片区的城镇建设和红河工业园区、个旧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丰富“两山一湖”内涵、夯实产业支撑基础,为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五)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山水个旧,美丽锡都”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年来,民生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历年支出比重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加快城乡教育发展,近年累计投入3058万元排除D级危房20699平方米、新建校舍21846平方米,“两免一补”经费达815.57万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总上线率达97.05%。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5%,连续四年居全州第一。全面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6000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7600万元,农村低保金552万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均衡发展,参保人数达43.78万人次,为全州之首。完成6户国企政策性破产,云锡公司2万多退休职工实现属地管理。自2002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廉租住房制度以来,已累计投建保障性安居住房18881套,共向6628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809万元,累计审批发放各类职工住房补贴8223人11048万元。大力推进“农转城”工作,2.6万人成为城镇居民。推进城乡文化繁荣发展,锡都博物馆、锡都图书馆建成使用,“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两届国际锡文化旅游节、三届国际滑翔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速发展,投入22.4亿元建成个屯公路、鸡个公路等,实现市区到乡镇的半小时经济圈,通乡道路、村委会道路通畅率、硬化率均达100%,乡镇客车通达率达100%,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82%。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水利、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解决6.79万人、2.11万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狠抓环境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获2.09亿元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减排重点项目圆满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工作力度逐步加大,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锡都。积极开展“平安个旧”创建活动,在村级和社区组织广泛开展“四位一体”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打击犯罪、信访维稳、矿山整治、安全生产等工作。针对个旧工矿企业众多、外来人口繁多等情况,特别加强了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公共场所、特种行业、流动人口等方面的管理。加强禁毒防艾和扫黄打非,探索出“六位一体”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防艾专业队伍,全社会对艾滋病人关爱、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探索在村级和社区全面开展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建设模式,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健全完善党内制度,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四群”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务实担当,谋求跨越的个旧
    近年来,个旧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转型跨越为目标,转变方式,开拓创新,正视困难,砥砺奋进,争创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先进城市和云南桥头堡战略建设的先锋城市,构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幸福的新个旧。
   (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近年来,个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但离经济转型目标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关键在于全力攻坚突破,不断寻找新增长点、新发展领域的重要举措:以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重心,围绕“十个10万吨”、霞石综合开发等项目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以培育新兴业态和产业集群为核心,进一步加快发展转型接续替代产业;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
    (二)更加注重社会稳定。深化认识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形势,扎实抓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一是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自觉把社会稳定工作放在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加大专项整治力度,确保社会平安稳定。二是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更加注重从民生入手,切实加强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党和政府主导的权益保障机制、各种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建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调处纠纷,最大限度减少各种不和谐因素。三是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注重整合力量,加强设施建设,强化指导督促,深化基层创安,切实提升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水平。四是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抓好禁毒防艾和扫黄打非工作,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切实加大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力度,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社会水平。
   (三)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到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上、得到更多实惠上,让各族群众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把每一项民生工程都建成示范工程、精品工程,建成群众满意、普遍受益的民心工程。
   (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长期粗放的矿冶生产,加之生态百年欠账,已造成个旧局部土壤流失、重金属面源和水体污染问题。虽经多年修复,目前个旧生态系统仍较脆弱,综合整治修复区域生态功能任务仍十分艰巨。要稳步实施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将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矿山恢复、土地整理等有机结合,探索有效模式治理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
   (五)更加注重改进作风。在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以“立即办、办得成”和组团式服务为基本要求,减少办事环节,深入基层“上门办”;解决民生问题,阳光透明“公开办”;统筹部门职能,沟通联系“协调办”;围绕重点工作,优化服务“督促办”;处理棘手矛盾,创新思维“灵活办”。在强化意识,改进服务上下功夫,坚持“政策有限、服务无限”的原则,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目标责任、效能考评、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规范行政行为,强化目标管理倒逼和责任追究倒查,以完善的奖惩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上一篇]:省知识产权局到个旧市调研
返 回[下一篇]:个旧鸡街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