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图上的个旧

发布时间:2014-09-24点击数:2647

    “个旧”之名何时出现在地图上?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笔者手头现有的资料,明代正德年间虽有“个旧村”之名上了云南按察副使周季风编撰的《云南志》,但《大明一统舆图》上并没有其位置,清代中前期全国地图中也找不到其踪影。现在能找到的,是在地方志书的舆图中。
    一、康熙年间《蒙自县志》的“蒙自县旧四至图”中,列有“个旧里”之名,位置在蒙自县城西南方向的山中,其北有沙甸里,西有讵西里,西南有六量里、判村里。各自的位置与实际基本相符。这应该是“个旧”出现在地图上的最早记录,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距今301年。该书对个旧的描述主要是:“蒙有宝山,个旧称最。其地势情形环抱如带,发源极长,聚天地之精华,结而为银、为铜、为锡。四方之人多开采于斯,统之为个旧厂。今溯其始,不知起于何日,约其终,亦不能计其终于何年。盛衰无常,兴败无定,而国课有常赋焉。职司厂务者,其责重,其任大,当必夙夜兢兢矣。”“个旧在县西六十里,无洞口,有银锡炉坊二十座。凡耗子厂等处矿土皆于此处煎炼,设立厂务抽课。”
    之所以称“蒙自县旧四至图”,是因为元、明时蒙自县管辖范围还包括现文山、屏边部分地区,明嘉靖二年(1523年),蒙自即设七乡:鹿苑、芷村、花丈、讵西、判村、个旧、波黑。康熙四年(1665年),蒙自土司李日芳父子依附宁州(华宁)土司禄昌贤叛乱,被吴三桂、张国柱带兵剿灭后,实行改土归流,并将蒙自县东南部划出置开化府,其老寨里、新现里等六里即划归开化府管辖,而蒙自县则调整为鹿苑一乡、鹿苑二乡、讵西、个旧、倘甸五个乡。
    二、康熙《蒙自县志》中,还专门绘制有“蒙自县银锡厂图”,说明那时在蒙自县,银锡厂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图坐标方向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与我们站在老阳山上眺望城区和老阴山的视角相同。从图中可见,作为冶炼基地,个旧即在老阴山与老阳山之间,除列出“个旧厂”外,赫然标明的只有寺观五座,即:东南部的宝华寺,建于康熙九年至十四年,至志书编撰时,赵天爵已经在捐资重修。所以该志书中记载:“宝华寺,在个旧宝华山,旧殿宇数间,日渐倾坏。今洞民赵天爵,建水曲江人,慨然捐金千余,大为修建,祀宇桥梁不一具,区人皆服其好义。”还有关圣殿、弥陀寺,按图所示应在今五一路三岔街一带。而在西部老阳山麓又标注有菩观寺(观音寺)、文昌宫。
据有关资料记载,除宝华寺外,其余四者均建于明代,可见个旧在明代已进入矿业开发时期,银锡业的生产已有一定规模。虽然朝廷的矿业政策时开时禁,对矿山开发有一定影响,但由于铸钱、收税、日用品等的需求,云南的矿业采炼事实上一直没有停止。《明英宗正统实录》载,正统十年(1444年),临安府交锡课银一千六百八十两。《明会典》记载,嘉靖年间云南铸通宝钱,需要二火铜和锡掺杂铸造,每年约需铜二十六万斤、锡二万六千斤。此时临安府只有个旧出锡,银铜生产规模也不小。迨至清代康熙年间,清廷采纳云贵总督蔡毓荣的建议,在云南实行“听民开采而官收其税”的矿业政策以后,个旧银铜锡的开发因朝廷的需要日增而逐渐进入鼎盛期。据《大清会典事例》和县志记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云贵总督贝和诺奏请开建个旧银厂时,“额课银三万六千六百一时三两七钱八分,遇闰加银三十八两。每银一两抽正课银一钱五分,撒散课银三分。”有学者按此计算,年均产量达24万余斤,是康熙末年云南乃至全国最大的银厂。同年奏请开建个旧锡厂时,确定“每锡百斤,抽课十斤,该课银四千两”,按“每百斤例价银四两三分六厘一毫”计算,年产量达99万余斤,也在各产锡省份中处于领先地位。乾隆五年(1740年),奏准以个旧板锡搭配铸青钱。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个旧锡产量已达152万多斤。
[上一篇]:个旧锡艺的传承微电影
返 回[下一篇]:央视专访个旧市锡文化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