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彰显红河历史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14-05-28点击数:2803

         以旅游发展彰显红河历史文化价值
    5月26日,州旅发委专题学习即将实施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为宣传贯彻好上述两个条例,集思广益推进旅游产业与红河历史文化的融合发展,本刊特摘选州旅发委主任张艳梅在专题学习上的发言。
    提升认识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是我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领域以及建水紫陶产业规范发展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是我州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标志着我州历史风貌街区、风貌建筑保护和紫陶产业发展乃至我州文化遗产保护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一个巨大的进步。
    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发展的见证,是一个地方人口最密集、最繁华、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汇集了历史古迹、主要建筑、风土人情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其独特的街区风貌和文化风格天然地形成了一个区域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成为一个地方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逐步成熟,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也被公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利用的有效方式。旅游的发展不仅能最大地展示街区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同时也为街区风貌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提供动力和资金支持。
    红河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风貌街区和优秀的历史建筑不仅浓缩了红河州特有的中原文化印记、边地文化、异域文化的相互交融,而且充分展示了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底蕴,是红河州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街区和紫陶就像两个记忆棒,记载和传承了我州上千年的历史印记,积淀了上千年的风云变换,它们是传承红河历史文脉不可替代和再生的资源。这两个条例的实施,为古城保护和紫陶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制依据,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为擦亮“三千四百年”旅游文化名片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是提升我州历史文化品质和功能,落实旅游强州战略的重大举措。
    抓好落实
    当前,全州旅游系统一是要迅速组织开展两个条例的学习、宣传、培训等工作,让每个旅游从业人员都贯彻执行好条例,并通过他们传达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是要立即组织研究制定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政策条例,以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两个条例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要制定“加快历史街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办法”;要起草和拟订“红河州旅游商品产业发展促进计划的建议”等,提供给州政府做决策。
    三是要推行旅游标准。在古城风貌保护和紫陶产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旅游标准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加强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州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构筑一个符合我州旅游发展特点,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共同组成的4级旅游标准框架体系,以提高红河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今年3月起,全州已正式启动示范试点工作,第一批确立了建水、蒙自、元阳、河口、弥勒5个县级示范试点,选择了全州30个旅游企业为行业示范试点。两个条例的发布施行,非常及时,在街区风貌恢复改善和紫陶产业发展中,州旅发委将编制标准化规划,建立标准化体系。州旅发委将在执行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建水古城、元阳梯田景区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争取在2017年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是要争取配套资金支持。今年全州旅游发展资金中,已经预留安排了资金作为建水古城风貌恢复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经费。并将建水旅游综合体和弥勒旅游综合体纳入到了省级20个旅游综合体计划盘子内;同时,为了重点支持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与州财政共同制定了以奖代补的资金扶持办法,以加大力度建设和发展星级民居客栈、星级旅游公厕、星级旅游购物场所、特色旅游小镇等旅游综合配套设施。
    五是要策划举办红河州首届旅游商品“三赛一会”活动。结合我州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制造等方面未形成合力,对旅游消费未形成推动的实际问题,州旅发委将结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的贯彻执行,举办“三赛一会”活动,即首届红河州旅游商品设计“红河名创”大赛、红河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红河名企”大赛、红河旅游商品制作“红河名匠”选拔大赛和哈尼十月年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等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几年努力,推动以建水紫陶、锡工艺品和民族传播为主要代表的旅游商品的繁荣发展,拉动红河旅游消费水平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分类打造
    红河州历史文化积淀很深,历史文化十分厚重,13县市都有可以恢复、可以建设、可以创造的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资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水、石屏文献名邦历史风貌;河口、蒙自的滇越铁路、开埠通商历史风貌;红河的马帮古城、侨乡与民族建筑相融的历史风貌;建水、个旧的紫陶和锡文化历史风貌,当然还有各县市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群落和特色街区,如个旧沙甸,元阳、绿春、金平、红河、屏边、弥勒、泸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建筑群落。
    因此,我州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建筑要科学进行分类,突出各自历史文化文脉和特色进行打造。
    一是传统居住型。主要是以居住功能为主,保存着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群落,保留着当地传统生活文化和生活气息的街区,如建水团山民居、泸西的城子古村,如果失去了这个历史村落原著民的生活气息,就失去了它的魅力,还有建水马市街、鸡市街这些小街,一声“西门水来打”把一个小城的市井风貌和人文气息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特色文化街区型。主要是分布有历史文化景点、名人故居或者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密切相关的街区,这种类型的文化景点和特殊文化事件构成了旅游吸引力,如建水翰林街、石屏古州街、袁嘉谷故居、个旧的沙甸区、河口的滇越铁路老火车站、老海关片区、蒙自碧色寨、芷村火车站等。
    三是传统商业和特色产业街区型。主要以传统产业集聚、商贸业较为集中、老字号或文化艺术和时尚创意集中为主的集中连片为特色,由产业内化出街区独特的风貌景观和文化气质来形成街区旅游独特的吸引力。如建水制作紫陶的碗窑村、个旧原来的大桥片区、河口的越南街。
    四是民族文化街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和传统手工艺品及浓郁民族文化集聚的村落、街区。
    五是工业遗产街区。主要以积淀了工业发展记忆,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厂房建筑、工业景观等为核心特色,例如个旧的原大桥片区就是典型代表。
    在恢复和建设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抓住文化脉络。挖掘和提炼文化内涵,在强调物质、空间、风貌的同时,更加深文化街区和古城的文化软环境,为游客留下广阔的文化探寻空间,不要简单地变成旅游房地产,更不要复制成丽江、乌镇、凤凰城。虽说这些古城各有魅力,但如果不注重商品结构上的本土化,就有可能变成“义乌小商品城”。
    示范带动
    经过多年的打造,建水已经闯出一条旅游发展的路子,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目前也是我州旅游产品相对全面和成熟的地区,作为临安古城风貌恢复和国家4A、5A景区的创建,一是考虑抓住两个符号。即滇南邹鲁的文化精神符号和建水紫陶的工艺、贸易符号,通过恢复和打造,实现临安古城生态、文态、形态和业态“四态”合一,推动千年临安古城“城市文化形象”的形成和“城市文化精神”塑造的转型。四个步骤要重视:一要梳理文化主线;二要确定文化的表现方式;三要设计好文化载体的方案;四要构建文化旅游体验的体系。
    二是注意节奏,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对于保护宜快不宜慢,建议全州向建水学习,开展普查,挂牌保护,分期恢复改造;对于历史风貌建筑个体,尤其是建水的古建筑上的字画修复,宜慢不宜快,宜精不宜粗。前几天去看了建水迎晖路正在改造的一间老房子,一副写在门上的对联,因为赶工期,上联就废掉了,在修复下联时,吸取了经验教训,慢慢地用一种专门的药剂来做,等原貌重现时让人惊叹不已,这些古字画、彩绘、雕刻才真正是这座老房子的文化内涵和灵魂,也是游客参观体验的魅力所在,这些是古城恢复改造中最需要重点保护的珍贵文化遗产。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要面对和解决,建水确实花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研究,花了大量的财力。
    在理顺机制方面,建议州县两级都成立统筹协调和领导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全州历史风貌街区、风貌建筑恢复的规划、方案、布局、改造、建设等相关事项,统一思想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切实避免现在有的县市风格执行不统一、不协调,存在多头管理、多头建设一个项目的情况。
    在连接产品、优势互补方面,一是通过项目整合、包装,实现区域旅游产品和线路统筹打造。比如通过“泸江烟柳”这个项目的推进,将石屏、建水连起来,打造一条古建筑文化旅游带。
    二是通过交通衔接,把“三个千年”的产品连起来,打造红河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建议修复元阳、建水老路,把元阳、建水连起来。元阳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具有原始生态、古老农耕的民族文化神韵,但产品单一,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目前接待能力较为薄弱;建水是滇南邹鲁、斯文人家,具有尊孔崇儒、古韵悠远的中华人文精神,但古城似与全国各地的古城有一定的同质化现象。建水至元阳已有一条老路,因年久失修,一般游客都必须绕行个旧到元阳,无形中拉长了空间、时间距离,如能修复这条老路,“三个千年”文化旅游名片就连接在了一起,旅游产品就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完善,这一区域的产业高地效应一旦显现,必将辐射和拉动到“四个百年”及相关县市的区域化发展。
    在做强旅游商品,拉动旅游消费方面,目前,我州旅游商品产业基本形成了以编工艺、紫陶、民族刺绣为代表的民族传统工艺旅游商品和以特色食(药)品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及九大“红系”产品系列,但是生产企业规模小、较分散,生产工艺、制作水平参差不齐,高档次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市场建设和平台较为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去年,我州旅游人次排在全省第三,但旅游总收入却排在全省第六,人均旅游消费仅为500元/人次左右。红河旅游强州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人均旅游消费要达到2000元/人次,旅游总收入要达到1000亿元,旅游要素企业要达到4500个,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要达到35%,对GDP贡献率要达到14%。任务非常艰巨,要达到这些指标,扶持旅游商品产业发展和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此,建议研究和制定全州旅游商品产业的促进计划,用3-5年的时间扶持做活做大一批州级旅游商品生产制造、包装设计和销售的企业,尤其是州内从事紫陶、锡工艺品等民族手工艺品的企业和个体,拉动旅游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第12届东盟华商会红河州专场推介会在昆举行
返 回[下一篇]: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