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文化多棱镜

来源:个旧时讯发布时间:2013-03-18点击数:3213

                      锡之星,在历史的天空闪耀
                          ——个旧古今纵横观
    文化多棱镜
    亿万年前,伟大的造山运动造就了绵延千里的哀牢山脉,也造就了“麒麟藏宝”的贲古。伴随着锡的开采、冶炼、加工,锡文化也从民间口头流传的原始形态起步,最终登上文人墨客的大雅之堂,同时渗透个旧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锡文化多棱镜。
    是大锡,孕育了锡文化。毫不夸张地说,个旧人在衣、食、住、行、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无不打上锡文化的元素符号。
    服饰锡文化。旧社会的砂丁,穿的是对衬裤褂,戴的是土锅毡帽,是从彝族,哈尼族服饰演变而来的。解放后,锡矿工人穿粗毛呢中山服,脚蹬毛皮鞋,是国家对锡矿工人的关怀。上世纪五十年代,满大街清一色的劳动布工装,呈现出个旧居民多数是工人的特征,改革开放后的个旧街头,服饰更是琳琅满目,有在盛夏穿皮夹的外来打工仔,有寒冬穿超短裙、蹬高筒皮靴的时尚女郎。难怪有人说“个旧人乱穿衣。”其实与个旧的气候终年温凉有关,也与个旧人豁达开朗,我行我素的性格有关,还与个旧是个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有关。而另一句俗语:“有衣不穿——搁(个)旧”则恰恰反映出个旧人懂得珍惜,艰苦朴素,好衣需要在节假日穿的性格特征。
    饮食锡文化。旧社会,欀头们诱骗人上厂当砂丁,吹嘘“吃的是牛奶加白糖”顿顿管饱。其实是老妈妈汤加盐巴。这老妈妈汤是用黄豆磨细连渣带水煮的一种混合物。因是黄豆制品,含丰富的钙质,砂丁们吃了这东西才有力气下坑挖矿。坑下阴暗潮湿,砂丁们更喜欢三五成群围在烧豆腐摊上,开怀饮酒,用手撕烧豆腐吃,浑身舒畅。豆腐小酒,成为个旧人的最爱。至今发展成闻名遐迩的火车站商场大烤烧摊,吸引着外国贵宾,省里要员,都来此品尝。在这小摊上,人不分天南海北,位不计高低贵贱,大家平起平坐,敞开心扉,吃喝的是热腾腾、火辣辣的平民食品,说的是掏心窝、诉真情的话语,何乐不为?饮食锡文化充分表明个旧是包容性、开放性很强的城市。
    建筑锡文化。标志性的锡文化建筑莫过于炉坊和会馆。炉坊是冶炼加工锡矿的重要建筑。为方便选冶一体化,炉坊周围都设置洗硔槽。选好的精矿,就可送进炉坊冶炼。炼出的大锡很金贵,老板们干脆守着大锡过日子,就住在炉坊里。于是,炉坊一身三任:冶炼、生活、经营三者合一。为保障安全,炉坊建筑,都是高墙厚壁,设有炮楼、枪眼,像个城堡,自成一统。著名的炉坊有李聘的“宝丰隆”,上河沟的“吉昌”,下河沟的“恒泰”。风格有中西合璧式的,有传统中国式的。
会馆则是走厂的同乡人落脚、聚会、谋划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是各路老板们的运筹帷幄的“神经中枢。”著名的有临安会馆、石屏会馆、两广会馆。甚至一些庙寺,如云庙、川庙、三义庙也同时是会馆。个碧石铁路之父陈鹤亭召集48厂商联名上书,请准修路的大事,就是在石屏会馆进行的。
    行走锡文化。旧社会无论老板上厂开矿,还是砂丁上厂做活,都统称“走厂”。旧时的滇南一带,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走江外,饿走厂”。走厂是到盛产锡铜铅的个旧厂去淘生活,仿佛当时美国西部的淘金仔一样。“走厂”人中,有怀揣本钱到个旧干矿发了大财当老板的人,也有两手空空,衣食无着到个旧来谋生计的穷汉。无论贫富,凡来个旧干矿,都称“走厂”。
    这个“走”字,说得很平和,也很准确,旧时滇南一带,交通非常闭塞、落后。人们出行多是徒步,跋山涉水,历尽辛苦,步履艰难。即使有钱人能雇到脚力,也不过是云南的山地马,个头矮小,脚杆短细,也只能慢步而行。总之,无论人畜,却因山高坡陡,无法撒开脚蹄,飞奔勇闯,只能是“走”。
    正因走厂艰难,又因大锡是宝,不容洋人独吞,所以,以陈鹤亭为首的48厂商,才众志成城,力争修路权。个旧小火车“29号机车”,就是行走锡文化的活标本。
[上一篇]:硔王
返 回[下一篇]:历史锡文化名城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