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器文化
锡器文化
清中期名贵锡器: 六角雕画锡罐
发布时间:2012-09-21点击数:7762
清中期名贵锡器: 六角雕画锡罐
高30 公分,宽18公分,皮壳开门. 底中嵌“潮阳颜和顺正老店”招牌, 招牌右边嵌有”店住汕头正庄点锡”、左边有“ 真不二价”中上有六层宝塔.六边有花鸟图, 神采各易, 显出高超工艺。
断代:
1、上限到乾隆(1776)满汉全席
乾隆时期,“怀柔郝氏,膏腴万顷,纯庙(乾隆)尝驻跸其家,进奉上方水陆珍错百余品,王公近侍及舆抬奴隶,皆供食馔,一日之餐,费至十余万”(《啸亭杂录》)。可以想见,郝氏能将乾隆请入家中赴宴,是件光宗耀祖的盛事,因此他不惜巨资,意欲乾隆“买账”;郝氏也必然会趋于“满汉一体”的政治社会意识,在饮宴上做到满、汉肴馔并陈,以博乾隆的进食逸兴。我疑这是没有写明的“满汉全席”,是“满汉全席”出现的最初形式。如果这个引证不够确凿,那么还有一例可以佐证。乾隆在第五次巡游山东时 (1776),同皇后到曲阜祭孔,并将女儿下嫁孔府后代,“陪嫁品”中有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这套餐具共计408件,可盛装196道菜,出自广东潮城(今潮州)“颜和顺正老店”的潮阳银匠杨义华之手。也许正因为乾隆赐给孔府这套“满汉全席”餐具表达了他寻求“满汉一体”的“圣意”,人们也就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于是,也就在这个时期,官府和市肆上开始盛行“满汉全席
2、下限到光绪(1874)“澹定轩夜课笔记” 记载:
曲阜孔府满汉全席餐具出自清末潮阳银匠杨义华之手
据张谦明《孔府的满汉全席餐具》称,山东曲阜孔府至今尚珍藏一套银质点铜锡合金满汉全席餐具,其形制仿古代青铜象形食具,有仿鸟兽花果,器上镶各式玉石翡翠、玛瑙珊瑚为华饰,器外且精雕花卉图案及吉言诗句,总数达四百四件,可上一百九十六道菜。堪称筵席餐具最完美者。器底落款为 “潮阳店住汕头颜和顺正老店真料点铜”、“杨家义华点铜锡”。汕头开埠于于咸丰十一年(1861),器底既署“汕头”,当制作于汕头开埠之后。查光绪《潮阳县志》,未见实业记载;查民国《潮州志》之《实业志》,只载铜器制品店二十五家,已不见“颜和顺正老店”之名;查《潮阳姓氏丛谈》“颜氏”条,称棉城平和东颜氏,明代由惠来前詹麦田村迁来,善制锡器,人称“拍锡颜”,产品有三:祭祀器具、嫁妆及出口工艺品,“杨氏”条则未及铜锡制作。不知平和“拍锡颜”与“颜和顺正老店”是否关联?因清代以前修志屑于言及实业工艺,致使资料缺失,已难详考,记此或备异日查证。
结论:
可见, “颜和顺正老店” 于 1776 年已名闻天下. 到光绪年(1874)已不可闻. 今汕头“拍锡颜”开于1904, 已和颜和顺无关. 笔者不同意澹定轩定论到汕头开埠(1861). 因为此和孔府不和. 而孔府的记载,文载有序.
历史上看, 潮阳成郡已久.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潮阳县辖十四个团。据隆庆《潮阳县志》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县境内土地始开阡 陌,稽民数以造册,履亩而定之赋,而役法兴矣”,从此十四团改为十六个都(即县廓、峡山都、黄陇都、举练都、贵山都、直浦都、竹山都、招收都、沙浦都、隆 井都、大泥都、西头都、惠来都、洋乌都、氵戎水都、黄坑都)。相当今镇一级辖制。明朝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从潮阳县拆出大泥、西头、惠来三个都 和隆井都一部分置惠来县。嘉靖十五年(公元1366年)潮阳县又拆出洋乌、氵戎水、黄坑三个都置普安县,至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改称普宁县。清沿明制,潮阳县仍属潮州府。颜和顺正老店的中款 “潮阳” 意味着店本起源于此.
汕头本是鱼村.从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间,迁到汕头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 了捕鱼、耕田之外,还利用海水晒盐,各地盐贩也常到这里贩盐运销。清政府在此设站征收盐税。简称“汕头”。汕头又有“鮀岛”。以后,随着过往商船日趋频 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鸡山(今妈屿岛)设立“常关”,课收南北商运的关税,这是在汕头最早设立的海关。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指出,汕头是“惟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恩格斯的话, 说明汕头开埠(1861)前, 汕头已空前繁荣昌盛. “店在汕头”, 就近客源, 本就是商家的自然选择.
今天的打锡街:辉煌不再的“拍锡铺”
明清以来,粤东各地陆续发现锡锌等混生的矿脉。不久有关的各县境内就相继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原锡产地,直至今天还遗留着与此相关的地名。潮汕的锡产量提高之 后,潮阳、揭阳、海阳(今潮安)等地便都有了生产加工锡器皿的行业。其打制的锡茶叶罐、锡酒壶、锡酒杯、锡制暖炉(火锅的俗称)、锡制大碗盆盘等等名闻海 内外。按潮语的叫法,凡是生产、打制销售这些锡器、铜器的小手工业作坊就叫做“拍锡铺”。时逢汕头开埠(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在此前后,各地 的许多拍锡铺便搬迁或设分号于汕头埠。如今在当年的港口(现外马路头、国平路头、居平路头、永平路头的交汇处一带)附近,还存有当年遗留下来的一条“打锡 街”(潮语拍和打相通,本地居民总把“打锡街”巷名读成“拍锡街”。
汕头埠产的锡器皿名声远扬,许多早期的制品现在依然完好如新,成为东南亚一些潮籍乡亲的传家器物。在山东省曲埠县“孔府”中,现保存有一套精美绝伦的 404件套装满汉全席餐炊具。其形制仿古代青铜食具,可以用来上196道菜。该套器皿的底部有印鉴,文为“潮阳店住汕头颜和顺正老店真料点铜”、“杨家义 华点铜锡”。据载这套锡铜合金器皿上还各镶嵌有多种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珍贵饰件,并镂刻上花卉图案及吉祥字样,是清朝皇帝赐赠的,堪称是国宝级的精 品。可见当时潮汕一带的“拍锡”工艺水平已属一流的了。
潮汕技师在制作锡器时一般先将熔化的锡合金液浇注成平薄匀称有各种规格的长条锡片以及各种有关铸件,然后将铜锡片裁条与各浇铸件接驳起来成半成品,又在其 表面刻花纹刻字句以及打磨、上漆等(有些铜锡合金制品或纯锡制品只打磨,不上漆)。于是一批各式各样的产品便闪亮上市了。据老人们说,当年的大部分“拍锡 ”店号是以“前店后厂”的形式经营的。顾客需要什么样,什么规格的形器、用具,也可以预先指定或来样定制。
不过进入当代社会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铜锡制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圈。这个行业就渐渐式微了。只有至今流传在民间的这类精致产品,